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但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京报》)真让人纳闷了:中央三令五申"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一些官员还是管不住自己的馋嘴,由公开吃转入"地下吃"。我们不禁要问:公款吃喝何以有"下有对策"的魔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严禁滥用公款搞超常规接待的文件规定下发了不少,但有些地方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文件度形同虚设,规定不起作用,滥用公款搞超常规接待的不正之风屡刹屡犯。有的逢客必吃,没客自吃;有钱豪吃,无钱赊吃:超标奢吃,攀样比吃:找理由吃,众人齐吃……酒足饭饱之后,还要去唱唱歌、跳跳舞、桑拿桑拿、按摩按摩……所有的费用,当然都是从招待费中开支。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地方省级媒体;地方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方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有人开玩笑说: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在官员落马方面,这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些谣言有些最终被证实,有些则是彻底的谣言。那么何以判断一个官员落马的消息是谣言还是事实呢?这需要通过多个维度进行衡量。辟谣平台很重要首先要看辟谣的平台。官员若是遇到自己落马消息,大多会回应。通过什么平台回应直接影响信息的精度。一般来讲,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省级媒体;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刘铁男案就足见本单位辟谣有多不靠谱了。  相似文献   

4.
告别信好     
干部调离,以什么形式告别为好?这些年一直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导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结果,不少地方、不少领导走了——或易地任职、或高升,都是沿习传统:一是宴请,宴请,再宴请;二是送别,送别,再送别;三是礼品、礼金、礼物送了又送;四是座谈会、茶话会、告别会开了一个又一个……这之中,尽管有的不是要走的领导干部的本意,  相似文献   

5.
拒绝诱惑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奇不有:美食娱乐、歌舞酒吧、桑拿按摩、麻将扑克、功名利禄、金钱美女……都可能成为诱惑的陷阱。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就会一步一步跌入深渊而不能自拔。报载,武汉某银行一名行长就是从接受贷款户的宴请开始,到舞会,到桑拿按摩,最后到接受色情服务进而嫖娼,一步一步钻进别人设下的圈套,而最终沦为阶下囚。湖北某师范专科  相似文献   

6.
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但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酒店的高度机密。不久前,郑州凤凰台警务区民警搞团拜聚餐,被新华社记者暗访发现后,一些人恼羞成怒,居然推搡呵斥记者,抢夺记者手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官员"不甘寂寞",热衷于报纸上有字、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各种会议、庆典、仪式、宴请上频频露面,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不仅如此,而且还昨天一个"新经验",今天一个"新思路",明天一个"新口号",后天一个"新举措".动辄就大张旗鼓地搞"×大工程"、"×大会战"、"×大标志性建筑"之类的"大手笔".总之,在他那个地方一片政务喧嚣声.这样的辛苦之状,这样的繁忙景象,就一定是勤政为民,就一定好吗?未必.如果搞的是"政务噪音"和"政务泡沫",整天虚张声势,不干正事,不干实事,就不仅不是勤政为民,而是拙政扰民了.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近期许多地方出现了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热潮。某省在3年中竟然有1379名县处级以上的官员,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为期3个月以上的培训。这显然有些“大跃进”的味道。与此同时,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也在纷纷跟进。党政干部大规模出国学习培训,已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官员普遍叫好,而百姓却普遍叫苦。  相似文献   

9.
7月4日的《环球时报》刊登评论说,中国的活力及社会稳定的保障来自于基层,各地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全中国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其中基层干部的工作主动性是整个体制战斗力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谨慎"和"低调"的为官取向在不少地方官员的圈子里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则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对于明显存在的问题,有些官员选  相似文献   

10.
最近社会上流行这样一个段子:"接头有暗号,点头加微笑。宴请转战私密会所,桑拿到农家小院找。茅台装进矿泉水瓶,红塔山盒里藏熊猫。"这个段子恰恰和媒体反映的"吃喝腐败现象转入地下"的情况相吻合:"外面不安全,请客到食堂";"不在明处大吃,躲到暗处享受",公款吃喝腐败转向豪华会所、民宅、机关食堂等隐蔽场所。过去,为了刹住公款吃喝风,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明确规定接待人数、经费,限制接待  相似文献   

11.
<正>《宋史·寇准传》里有一个故事,人称"寇老西儿"的寇准在仕途上,一步步高升,官至宰相。他执掌相府之初,生活上还是很奢侈的,经常在相府里宴请他的诗友,招待志趣相投的各级官员,吃吃喝喝、笼络人脉。酒余茶后,经常让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为此,他在相府里命人专门搭了一个楼台,为歌女唱歌所用。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今官员,大抵不太怵在会上讲话。对常赶会发言的官员来说,讲话更擅长。然而,有些官员面对媒体讲话,却常常漏洞百出,甚至弄些"雷人之语"出来,贻笑大方,遭人诟病。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以来,地方反腐全面提速。在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下,反腐"无死角"的局面业已形成,并将产生新的震慑。地方反腐提速今年以来约300名县处级以上官员被查4月15日,云南省纪委集中披露三名厅级官员被查的消息:云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杨光成、云南警官学院副院长钱磊、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张先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4月1日,湖北省纪委也是在一天之内集中公布了三名厅级官员被查的消息。2月  相似文献   

14.
黄梦其 《党建》2009,(10):55-55
编辑同志:时下监督员“官化”问题,在一些地方很普遍。具体表现在:有些行业部门聘请的监督员,多数是其所属系统单位的官员,抑或上级职能部门的在职干部,真正的普通群众却很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财政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恣意行政的空间,激发了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以获取较大的财政收益的冲动,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追求职位晋升是地方政府官员目标函数的集中体现,对上负责的官员选拔机制和晋升路径的"淘汰制"激化了同级政府官员之间,以及不同部门、单位和区域官员之间的攀比和竞争。这两种制度安排相互牵制,形成共振,构成了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6.
老规矩     
<正>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老规矩之一:"官员不入酒肆。"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宋朝有一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觥筹交错,不管公款私  相似文献   

17.
李雄文 《唯实》2004,(Z1):62-63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为赶时髦,纷纷打出了"创建、打造某某诚信政府"的旗号,仔细推敲,这个提法有些不妥.所谓"诚信",简而言之就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守诺践约,戒欺戒诈,尊重双方权益,获取相互信任的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分析当今我国信用现状,我们的地方政府部分官员(公务员)不规范行为无疑是使诚信状况不断恶化的根源.利益的诱惑,使一些官员在提到"政府"时,常常忘记了在前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人民".  相似文献   

18.
网闻摘录     
正两会"军令状"是承诺更是责任几乎每年两会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都会在扶贫、医疗、教育等领域立下"军令状"。有媒体专门统计过,那些铿锵有力的言辞,有的很好地兑现了;有的则仅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两会"军令状",关键看"落实"。"落实"俩字,看似简单,实则千钧重,是承诺,更是责任,也是对地方官员诚信度的"试金石"。相对于地方政府官员在两会上承诺时的决心和姿态,民众更关  相似文献   

19.
上回说到浙江温州部分官员妄图蒙蔽视听,私分群众安置房,饱受指责,最终鸡飞蛋打一场空。但有些地方,好像自恃有特殊"免疫"功能,就是不吸取教训,依然不顾忌公众感  相似文献   

20.
贾金云 《学习月刊》2014,(17):55-55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次工作座谈会上矛头直指懒政,"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加重语气说,"说得难听点儿,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样的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不负责!"尸位素餐成为当下议论官员庸政、懒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