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金融监管带来了若干启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直接原因是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滥用,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金融有效监管的缺失.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监管缺乏整体性、"多头"监管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协调和配合等诸多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中可以透视出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够完善之处,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调整监管制度,鼓励金融创新;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全力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监管人才;丰富金融监管方式,朝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改进,这样才能达到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独立后 ,印度非常重视金融监管 ,严格控制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及扩张、放款数量与放款方向、银行存贷款利率及货币对外汇率、资本发行与流通等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社会经济发展 ① ,但由于政府干预过度 ,严重影响到印度银行金融机构的健康 ,造成不良贷款增加 ,资本充足率低下 ,盈利状况堪忧 ,经营风险增大。为此印度从 80年代末起对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不仅加速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步伐 ,而且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一、印度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因及背景综观独立以…  相似文献   

3.
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金融体系冲击较大,为此韩国对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韩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虽不是十全十美,但的确是效果显著,对加入WTO后,中国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对东亚金融危机教训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行信贷扩张在东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东亚金融危机中具有代表性的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地区的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泡沫危机表明: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不仅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泡沫崩溃和经济、金融危机中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汲取东亚金融危机的这一深刻教训,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以保证我国银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东盟最发达的金融国家新加坡凭借自身的体制优势,迅速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成功化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本文总结借鉴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严重冲击了欧盟国家的金融体系,还重挫了其实体经济,使之陷入深度衰退。为尽快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消除引发危机的根源,欧盟委员会从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入手,推出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即设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和建立欧洲金融监管体系。这些机制具有超国家权力性质,深化了欧盟对其成员国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金融监管手段,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金融监管方面的发展思路,本文就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的成功改革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在加入WTO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条件下,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规避诸如金融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痛定思痛,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重要根源。近期,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出重大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国际社会也加快监管合作步伐,全球形成一股金融监管改革浪潮,其进程将对未来国际金融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欧洲金融监管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地区内部,欧盟也在积极推动金融监管规则和体系的改革,致力于建立“高标准”的金融监管体制。2008年10月,欧盟委员会委托以法国央行前行长雅克·德拉罗西埃(Jacques de Larosiere)为首的8人工作小组对欧盟金融体系进行评估,并提出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金融市场最发达、金融监管制度最完备、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本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长期效仿的对象。然而,2008年美国爆发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不仅将美国经济带人严重衰退,也波及全球,这不能不引发美国各界对其金融体制进行全面反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世界金融市场堪忧的严峻背景下,金融安全的新特征、境外危机的传导机制、境外危机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东盟金融安全网,确保东盟金融经济在全球金融经济动荡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传统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分析,总结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初步探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模式选择,并在充分尊重区域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推进中国—东盟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地缘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对虚拟资本(比如次级债券)未来收益的现值丧失信心时,将纷纷抛售虚拟资本,追逐货币,货币内在矛盾激化,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金融危机是信用危机,根源在于货币和资本内在矛盾的激化。东北地区经济对外开放度不高,金融机构发展迟缓、银行不良贷款水平较高、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美国金融危机对东北地区经济和金融业的冲击不大。在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策略包括防止不良贷款产生、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创新、加强企业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凭借巨额石油美元,科威特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金融业成为国内非石油行业最大的领域。科威特金融体制开放有限,具有国家保护主义特色。科威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科威特金融环境总体向好,但风险犹存。随着双方经贸领域交流的加强,中国与科威特金融合作将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危机过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金融风暴再次袭来又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综合各种因素,本文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现实选择。而近期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充当了区域汇率政策协调的稳定器。只有进一步推进东南亚货币合作进程,才能最为有效地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保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前的"美元体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可持续性.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和"美元体制"下,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撑者,也自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者.现阶段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巴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东亚各经济体尚不具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能力;同时,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应改变应对危机的实用主义哲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进行更加长远的路径设计,在区域整体层面和局部层面两个层次上加快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但其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能否进行顺利的调整,使中国成为能够替代美国的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日两国能否比较顺利地开展汇率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东亚地区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难以出现"一家独大"式的货币合作模式.因此,中日两目的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鉴于此,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更有责任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探寻危机治理的合理且有效的策略和方式,以此为其他国家应对和治理危机提供经验借鉴和策略支持,从而展现自身价值和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越南的金融改革在银行规模和效率、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广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越南的金融改革仍然未摆脱金融抑制,其原因是越南没有建立以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为核心的良好的制度体系。鉴于此,金融危机之后,越南应继续在渐进的改革路径下加强产权保护,加快立法进程和提高法律的执行效力,提高政府效率,以此推动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9.
郭勇  潘玉 《东南亚纵横》2010,(11):53-58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给本来就复苏缓慢的欧盟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并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具体情况,提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要认真吸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在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过程中,各国政府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政策协调机制、危机应对机制和监管机制,以防范区域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