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从黑人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黑人悲苦命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对于莫里森来说,“所罗门之歌”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州土地上的非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性”特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性”是由塞内加尔的桑戈尔提出,以表达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发展为影响深远的黑人文化运动。佐拉·尼尔·赫斯顿作为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在《他们眼望上苍》中融入了独特的“黑人性”,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反映了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基于美国不同时期的4部代表性黑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揭示黑人民族身份变化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她成功地运用了"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这一古老神话传说并赋予其现代寓意.本文试图对《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飞翔"的意象作出分析,找出这一神话意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意义黑人对自我价值的和对民族文化的探询.  相似文献   

5.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和"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前期长篇小说根植于南方黑人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她们的苦难和抗争.针对黑人妇女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煎熬处于分裂精神状态的情势,沃克孜孜以求"完整的生存",并提出了独创性的"妇女主义"理论,以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因此,沃克的前期长篇小说成为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光辉典范,其志在重塑黑人主体人格、以文学探索生存意义的执著写作正在改变美国黑人文学的边缘地位,引领着黑人种族文化步入开放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在《向苍天呼吁》中,鲍德温从民族、文化和性别等维度建构了黑人的主体性。他以内省的方式看待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问题,呼吁黑人应该从精神创伤中恢复过来以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智,强调重建牢固的黑人家庭纽带和以爱为导向的宗教信仰对建构黑人主体性的重要性,并通过男人与女人、女人之间和男人之间等三种人际关系揭示了黑人个体与世界、同族和自我形成和谐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鲍德温在《向苍天呼吁》中对黑人主体性的民族、文化和性别建构表明了他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和跨越文化的黑人主体性观。  相似文献   

7.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之所以能够构筑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源于他对自然文化中还乡文学的选择.沈从文的还乡文学中存在着一些自然文化特征,如对风土人情的描写,自然人性观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诗化的表达方式,终极审判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指出种族歧视及夫权专制是她们确立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黑人女性才能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