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制度,目前世界各国仅有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明文规定加以保护。典权“保留论”与“废除论”的争论由来已久,立法机关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举棋不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物权法》草案前两稿均设典权之制,而最近公布的《物权法》草案第三稿则删除了有关典权制度的规定。从典权的物权性质谈谈典权在公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典权公示问题无法解决,则典权制度在实践中将会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认为宋朝是典权法律制度的成熟阶段因而给予特别关注,却对宋朝之前的典权法律制度研究甚少。任何成熟的法律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典权法律制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唐末五代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流变和积淀阶段。唐末五代时期典权法律制度以"贴典"、"质"等为存在形式,逐步形成了该时期颇具特色的典权法律制度基本样态。该种样态的形成有制度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原因,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典权法律制度在纵向发展脉络上为后世提供了基本模型,且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剧变中发挥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卓越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对典权问题均无明文规定,但以房屋为标的的典权纠纷在实践中大量存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与审判实践中对此给予了确认并用以指导审判实践。我国物权法应在整合过去司法解释、政策规定基础上,以基本立法的形式确立我国的典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典权与一般担保物权、买回合同、当、不动产质权作一比较研究 ,借以阐明典权制度重建之必要性 ,以及典权在我国继续存在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典权与一般担保物权、买回合同、当、不动产质权作一比较研究,借以阐明典权制度重建之必要性,以及典权在我国继续存在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权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为近现代中国民法所规定,亦为不少注重法学本土资源的民法学者所乐道。关于典权之性质与存废问题,学界素有不同认识。对其性质,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特种物权三说;对其命运存废,有保留与废除两说。本文从典制的根据、特征与功用方面着意分析,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制已失其基础,显向担保制度功能转变,故主张将传统物权法中的典权制度改造为典押担保这样一种新的担保制度,并在未来的民商立法中对之子债的担保中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典权是中国传统民法中特有的一项物权制度,虽然历史悠久但并不过时,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介绍了典权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典权的当代价值,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分析典权的实质应从典权人和出典人两方面的角度出发 ,正因如此 ,其性质很难界定。由此典权制度的弊端众多。根据我国国情考虑 ,其实用性和存在的基础已受到很大的质疑。尤其应当指出的是 ,典权的制度化将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不动产物权制度,它是支付典价,占有他人的不动产并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典权制度历史悠久,长期存在于民间,并形成一系列规范性的制度,典权制度以其不同于其他物权制度的特性,不论过去,还是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以成文法规范、确立这一制度更为必要,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一、典权制度是我国国有的不动产物权制度,有长期发展历史,并延续至今。典权做为制度规范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并无成文法规定,而是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于民间,这与我国法律史上重刑轻民的思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典权,通常的看法是它是在承认土地、房屋的产权为私有的大背景下,努力调和现实的生存需要与尊崇祖训、维护家族荣誉的道德理想的结果。但对清代北京城区旗房出典的研究揭示了诱致典权产生的另一种原由,即生活的窘迫与能居住却不能出售的公有住房,最终催生了清代北京城里的旗人典房现象。  相似文献   

11.
民法上的“典”,或者理解为以不动产为客体的典权,或者理解为以动产为客体的典当,但《典当管理办法》规定了以不动产为客体的典当制度——房屋典当,这一做法,不仅制造出诸多理论上的难题,也导致了法律适用的混乱。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废除房屋典当制度,确立并改造典权制度,将房屋的出典行为纳入新典权制度之下。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典权存废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为什么典这种现象根植于中国而无法产生于其他文明中,为了解这一独特的制度,就必须进行“典”的起源研究。经过细致地考证,从各种证据中可以看出:田宅典卖制度很可能就源起于南北朝时期,时间应该在北魏及其后的北朝,而逐渐成熟于后周时期。“典”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尤其是均田制)、宗族制度和佛教信仰,而这些力量刚好在南北朝时期得以萌发和生长,而在后周时期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产权: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教育问题而生成的“教育产权”是一个非原生的复杂概念,将其与学校产权、学校法人产权和教育主权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理解。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制度,教育产权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共有产权制度的引入,意在充分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进而有效地解决处于政府与市场边缘地段的"夹心层"住房问题。通过总结北京已售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市场表现与问题,并与上海、淮安等地的共有产权住房实践进行制度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北京市首次不设收入门槛,将共有产权住房应用于超大城市普通购房人群,对于探索建立多主体供应的住房制度具有特殊意义。在制度设计方面,北京市共有产权房也存在机械运用封闭运行条款、制度设计较复杂、购房者实际支付与所占份额的不对等问题,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利用。对此,可采取取消封闭运行、进一步简化制度、缩短上市时间等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产权概念及其特点一般地讲,产权就是关于财产的权利,或者是关于财产的一组权利。由于这个产权定义宽泛,对使用的范围未作具体界定,就容易引起混乱。因此,我们认为,在认识产权问题时,要对使用的范围作严格的界定,不要一般地使用没有界定的空泛的产权概念。当前产权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上,对此,我们就提一个企业法人产权的概念,把产权界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所谓企业法人制度这样一个内容上来讨论。我们所讲的产权,是指与现代企业制度联系在  相似文献   

16.
住房保障制度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自上而下"落实并推进。起始阶段主要采用"数量控制"的方法,以加快保障房建设来保证住房困难群体居有其所。然而,实践过程中数量控制也产生诸多弊端和意外后果。基层政府为了取得任务数量目标与现实保障目标之间的平衡,将保障房任务向社会分解,导致单位福利房、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的混淆。随着住房保障的推进,未来的制度设计宜致力于平衡数量控制的刚性与效用控制的弹性,做到因地因时制宜,以满足地方需求并提高居住质量为目标追求,在制度设计上保持中央宏观政策目标与地方实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产权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产权是非市场型产权,传统公有产权的转型就是由非市场型产权向市场型产权的转变。产权分化是现代产权运动的基本趋势,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分化的产物,它既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又是向公有产权过渡的条件。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多重内涵和属性,通常指的是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直接等于公有制,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还需要把公有制的内涵与股份制这种形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厂制”国有企业制度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相比,存在着很多弊端。这些弊端就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出很多现实性难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权界定难。所谓产权关系,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约束的财产关系,即出资者以股权的形式拥有财产的终极所有权,企业作为法人拥有法人所有权,对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用、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现代企业制度则把产权制度作为核心问题。而我国国有企业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没有产权边界的国有企业制度与要求明确产权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产权关系不清,必然导致管理责任不清,监督经营管理不利,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在这里,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产权界定难,就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大城市保障房建设在空间布局上普遍存在选址偏远、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国际上保障房空间布局的成功做法包括采用混合布局的建设模式、选址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及配套工作岗位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天津市保障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相关职能部门对保障房选址进行优化,探索了"大混居、小聚居"模式,且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中以"三区联动"为保障房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未来我国特大城市保障房建设应围绕顺应城市发展方向分散布局、倡导采用"大混居、小聚居"布局模式、同步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职住平衡、拓展保障范围和保障房筹措方式等方面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以提高大城市保障房的建设效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采用整体主义方法对制度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效率,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种暴力工具。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私有产权比公有产权的效率高,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国家的主要作用是界定和行使产权。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