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科斯塔斯·杜兹纳是英国批判法学的领军者、西方精神分析法学的代表人物.他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西方正统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内在悖论,指出福山宣告的历史的终结和人权的全面胜利并未来临,并且永远不会来临.宣告人权取得全面胜利实际上是在宣告人权死亡.按照自由主义人权哲学,权利名目不断增多、权利保护范围不断扩大表明人权在持续发展,最终将趋近“人的全面解放”.而杜兹纳则认为,“权利的爆炸”并不是通往人的解放之路,它将导致人的“碎片化”:权利越多,主体就越加分裂,而越加分裂的主体将愈加欲求权利,从而导致权利的新一轮增殖及主体的进一步分裂.权利愈多,就愈觉权利匮乏,这就是权利自我增殖的怪圈.要破解自由主义人权哲学的怪圈,必须引入他性伦理学,借助爱和团结,因此笛卡尔和康德确立的以自我为核心的伦理学必须扬弃.整体而言,作为西方世界衣食无虞的知识分子,杜兹纳的人权哲学在消弭过度的权利诉求方面更有价值,而在消除真正的权利匮乏及提高人权保障程度方面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2.
人权的制度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权的制度表达实为以一套逻辑化和实证化的权利运行机制贯彻和推行一定的人权观念和人权理论。实证化的人权形态主要包括 :作为自由主义人权观制度化表达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作为社群主义人权观制度化表达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 ;以及作为人权制度新进展的发展权和环境权。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的政治哲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北方法学》2009,3(3):13-17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哲学,自由主义通常被作为隐私权的政治哲学基础。在对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权利优先于善”的质疑中,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以不同于自由主义的理路也对隐私权作出了辩护。厘清和阐释这三种政治哲学对隐私权的辩护方式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隐私权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权利的批判是全面而且深刻的,自由主义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不单单是以洛克和密尔为代表的政治现象,而应是19世纪整个资本社会的精神理想,从对自由主义的认识论哲学批判开始,经自由主义道德与自然权利理论的批判,最后到对政治自由主义批判的结束,马克思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与认识有一清晰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5.
米尔恩从哲学视角对人权进行省视,论证人权是一种符合最低道德标准的道德权利,认为人权作为共同道德可以在全世界普适。通观全书,很有一些借鉴之点,当然也存在不周之处。这些反省将有助于中国人权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米尔恩从哲学视角对人权进行省视,论证人权是一种符合最低道德标准的道德权利,认为人权作为共同道德可以在全世界普适.通观全书,很有一些借鉴之点,当然也存在不周之处.这些反省将有助于中国人权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7.
宪法中的人权与公民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权利包括人权与公民权,人权的主体是人,公民权的主体是公民。宪法中的人权包括:作为最基本人权的生存权;作为人权核心的自由权;作为人权目标的人的尊严;作为人权保障的诉权。公民权是具有公民身份的人参与国事的权利,属于个人,但却针对国家公共生活,需要许多公民共同行动才能行使。人权是宪法权利的基础,公民权建立在人权的基础上。一个有公民身份的人所享有的生存权、自由权是作为“人”而不是以“公民”身份享有的。  相似文献   

8.
<正> 1992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法律系举行了法理学博士生夏勇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夏勇的论文题目是《人权概念起源初论》,约14万字,探讨了权利现象与权利概念、古代人权萌芽、近代人权概念的产生。在该文里,作者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以下观点: 1.人权概念主要由哲学上的人道概念和法学上的权利概念构成。离开人道概念来谈人权,就会把人权囿于法定权利;离开权利概念来谈人权,就会流于空泛的人道主义。作为人权概念构成要素的人道概念和权利概念都是特定意义上的。人权概念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这两个要素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人权是人作为人的一种"类"的权利。强调人权的"类"的权利,是因为人权是基于人的共性而抽象出来的一种权利。人权起源早于人权概念的形成,但人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理论上的解释主要有"自然权利说"、"契约构造说"。但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自然权利说"与"契约构造说"虽然可以论证人权的正当性,但却不能解释人权的历史起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诸多国际人权文书中都予以规定的一项人权,参加文化生活权利在现实中却处于一种被忽视和不发达的地位,而权利内容不明确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及世界各国的保护实践,阐明参加文化生活权利主体享有的人权和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助于加深对参加文化生活权利的认识,并促进其实现。  相似文献   

11.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theme that human beings have a need for recognition of those qualities,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that make them distinctive. Hegel thus speaks to the question whether human rights law should recognize and accommodate the nuances of individual make-up. Likewise, he speaks to the question whether human rights law should be applied in ways that are sensitive to the 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it operates. But Hegel's political philosophy evaluates norms and practices within particular cultures by reference to the higher-order and universal criterion of abstract right. In light of this point and the inadequacie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at privileges local norms and practices, a third approach to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s canvassed. This approach prioritizes neither universal nor local norms. Its aim is to ensure that both human rights and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are applied are taken seriously.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性到关系性: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时代的观念。通过分析人权的概念要素可以看到,尽管人权争议源于对人的理解不同而体现为人权性质上的争议,但在根本上则在于,它们都属于一种主体性哲学框架下的人权论证理论,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对人权正当性的追问必然要求实现人权论证的范式转向,即从主体性转向关系性。从关系性视角来论证人权尽管源于青年黑格尔,但只是到当代才由哈贝马斯立足交往行动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明。在实践上,人权论证的关系论转向对进一步深化与推动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幸福问题是值得法学界重视的问题。在人类观念史上,幸福存在着德性与感性的二元张力,但在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里,这种张力逐渐消失,幸福往往被等同为物质财富或形式上的权利的多少,这进而容易导致权利的异化以及从财富的绝对数量等单一维度评价法律制度的弊端。要正确评价法律制度在促进幸福实现中的作用,有必要探讨幸福指数这更客观、更丰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Abstract. In his autobiographical sketch, the author surveys sixty years of legal philosophy. He traces the major changes that have come about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wak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gap which has been bridged between Continental and Anglo-Saxon theories. The values of liberal democracy and the acknowledgement of human rights have helped to circumvent the gulf between natural law theories and legal positivist theories.  相似文献   

16.
程序安全:程序价值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球 《中国法学》2004,(5):120-127
程序安全作为程序价值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人权保障和人道主义精神在程序运作中的体现。它具有坚实的法哲学基础和国际人权法依据。程序安全价值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的安全度、程序张力的内敛度和程序安全信赖的满足度等三方面内涵。该价值的实现涉及程序自身的安全构架、程序权力的安全性配置、程序权力受体的安全维护权利和必须的安全维护机制等因素。当前,加强程序安全价值的构建,对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和法律改革,提高程序文明程度和保障程序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a “law-as-integrity”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 adjudica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make sense of authoritative reg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basic human rights for the global community. To focus analysis, I consider U.S. court interpre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s an interpretive context. I argue that, with appropriate modification so as to include the world community as a “community of principle” for purposes of human rights adjudication, the law-as-integrity perspective permits disputes surrounding the legality of human rights to revolve around competing interpretive claims backed up by justifying legal theories, rather than as ideological battles external to a juridical philosophy of rights.  相似文献   

18.
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人权保障平衡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与被害人人权保障之间存在失衡的状态,如何在侦查需要与人权保障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大前提下,努力实现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与被害人人权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仍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Human rights, as legally understood, must be safeguarded. This presupposes a state of law. The safeguarding of human rights further presupposes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applying the law in a community with common values and aspiration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 is an individualistic philosophy dependent on the respect for truth and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individual to attain it. The respect for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 is the result of a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Dedicated to Helmut CoingTranslated by E. F. Kaelin.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权话语拓展的主要方式是软渗透和硬介入。软渗透表现为通过西方人权"区域理念--区域规则--国际规则--国内规则"的规范扩散,推动非西方国家接受由西方主导建构起来的国际人权规范体系,形成对西方人权话语的法律确信,最终实现"西方人权国际化"和"国际人权国内化"。硬介入表现为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式强行推动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人权话语并将之纳入国内法律秩序,加速了西方人权国际化。西方人权话语拓展引起"它变"和"自变"效果。一方面,面对软渗透和硬介入,非西方国家或者被动接受,或者借助条约批准、保留等国际法手段予以选择性认同或变通,甚至提出竞争性替代话语加以对冲。另一方面,西方人权话语也在内外因素下不断自我调适,逐步提升可接受性。中国对外拓展人权话语,应充分利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加速国际人权话语格局的变革;尽快形成以发展主义权利观为核心的人权话语体系,并通过对话来增进中国人权话语的价值共识;坚持发挥规范性力量的作用,学会利用国际法律机制,着力提升在国际人权体系内将中国理念和话语转化为国际规则以及保障国际规则被遵守的制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