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2.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生产劳动,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那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心,震撼20世纪的运动中,毛泽东曾先后发表过三次“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3.
2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当代中国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1987年张化的《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从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学术界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及理论研究显得相对滞后。迄今为止,专著也不过两三部,其中杜鸿林著的《风潮涨落──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于1993年5月与读者见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有10多篇,可谓寥若晨星。学者们对这一运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0,(8):100-104
1968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的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10年。而张铁生、李庆霖、肖芸等的三封信却真实地影响了千百万中国知青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黄春平 《新湘评论》2014,(18):60-61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这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七千知青入炎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以知道这个情况。"刘时雨说。  相似文献   

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是一项延续25年,涉及千家万户的重要的政治运动。“文革”结束后,知青运动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延续下来,但上山下乡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尤其对整个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极为不利。在这种局势下,知青政策何去何从?是坚持以往知青政策,还是对它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最终结束这场运动?这个现实问题严重地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大胆而有序地对知青政策进行调整,使这场运动顺利地走向了结束。  相似文献   

9.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0.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农民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西方学者中流行着一种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的观点,将俄国民粹主义的农民观与毛泽东的农民观等同起来,知青运动似乎也就成为毛泽东民粹派思想“潜流”的产物。其实,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将青年就业出路导向农村。不过,这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社会实验。 民粹主义是一种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认为发展农村“村社”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的知青运动前后共有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与民粹主义的“到民间去”  相似文献   

11.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7,(1):23-24,25
30多年前,在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们,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毛泽东写过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吧?这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李庆霖。  相似文献   

12.
知青问题最早被人们所瞩目,还是从“知青文学”开始的,其后有集体撰写的回忆录、知青书信、知青日记等出版物的出现。然而,单纯的对知青经历的追忆,并不能使人们得到足够的教益,因而,严肃的历史反思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刘小萌的这部《中国知青史——大潮》就是试图从轰轰烈烈的知青历史表象后面,揭示出知青运动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复杂政治背景和运动本身的流变。书中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青运动是一面镜  相似文献   

13.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度牵涉到千家万户,对一代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问题。近几年一些理论工作者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我国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干五十年代。1955年到1957年底,共青团中央在十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6.
孙瑛 《党的建设》2012,(7):60-61
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T30年,但因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不仅使上千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牵动着上千万个城市家庭的切身利益,因而使“知青”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从一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的措施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前后历时长达27年之久,堪称共和国史上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知青问题引起了复出中国政坛 不久的邓小平的高度关注 知青问题几乎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于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数多,一直是个悬而来决的老大难问题。1976年2月,继李庆霖事件后毛泽东再次在一份反映知青问题的信上批示:“知青问题,宜专题研究,先作准备,然后开一次会,给予解决。”可是,直到他老人家逝世,也未“解决”。197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谈到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时说:“社会上议论很多,四不满意是我讲的。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国务院直接分管知青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事就头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知识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工厂、到农村、到边疆、到基层,是青年学生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在实践中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是毛泽东反修防修百年大计的指导思想,也是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自愿之路。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老三届”积累在城,无学可上,无业可待。于是乎毛泽东提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青年学子纷纷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场影响了一代人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从它的开始,到它的落幕,其中的经验教训,其中的酸甜苦辣,可待寻觅,可待追忆……当年学子鬓未霜,岁月人生两茫茫。改革春风吹神州,此辈今日是栋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