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激烈;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方式的滞后;意识形态在舆论引导上的不力;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不足等。依据这些问题,从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打造旗帜鲜明的思想舆论阵地等方面探索新时代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资源配置等决定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都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决定意识形态建设效果的核心要素。在当代中国进行政治认同建构,必须尊重意识形态发展和建设的基本规律,恪守人民至上立场,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不断提高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信息主体多元化和信息内容的多样化,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和对抗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渗透风险、引领风险、认同风险。因此,要从增强内容供给、加强价值引导、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今天,世界多元意识以"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影响高校这方净土,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前沿阵地。在当前多元意识视阈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6.
布什政府输出民主战略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立 《求实》2007,(4):76-79
输出民主是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支柱。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布什政府在输出民主的目标、重点、方式、手段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总体上更具扩张性和进攻性。但美国输出民主失道寡助,从长远看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保持社会稳定、引领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应用学科,引领与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构成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体现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想意图。在当代中国,引领与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必须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青年学生的身份确认、情感皈依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关注认同主体、政治生活以及认同场域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回应时代主题、科学阐释政治发展、推动认同机制创新,努力促进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寻求意识形态认同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要从发展经济、创新理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彻底反腐等方面入手,加强党的建设,寻求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图像经过编码后具有传递意识形态的功能。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利用通俗视觉图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党的政治意志融入连环画中,从而使抽象的意识形态具象化,连环画遂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利用连环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方针政策、主流价值观念等通过叙事、转译和隐喻等方式展现,呈现出内容生产场景化、价值传播潜隐化、目标受众大众化的特征。这一举措在增强政治认同、摒弃落后思想、推动政策施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从中获取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网络图文的意识形态具象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利用网络图文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建构的过程中,要着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符号体系,借助强大的传播载体提高影响力,更要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网络图文切实有效地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海  范树成 《求实》2012,(3):63-65
西方政党意识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包容性增强、阶级性淡化、传播途径灵活、作用方式隐蔽等新特点。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回应挑战,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彰显意识形态的时代性,理性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构成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全新历史境遇。全球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意识形态输出与渗透呈现出更加隐蔽、渠道多元的特点,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都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渗透策略。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所带来的经济基础的剧烈变革给我国上层建筑诸领域带来深刻挑战,这种挑战在思想文化领域突出表现为理想主义消退、功利主义抬头、主体意识觉醒和价值多元化所带来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出现。网络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网络舆论的异质性、网络信息传播的深刻变革、网络新媒体的话语表达平等性特质以及网络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加快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助推器。当前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存在网络传播渠道众多、媒体融合人才缺乏、网络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深入网络社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主导权、营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良好氛围、加强网络平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平台建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网络队伍建设、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媒体融合视阈下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韦岚 《求实》2012,(11)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文化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概念与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无法完全区分,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来源于文化承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特性以及文化传播、选择、再创造的运行机制.基于文化认同视阈进行剖析,彰显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无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遵循文化自身规律,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发挥文化认同力量,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借助营造优势文化环境,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进宣传方法和手段,提高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增强兼容能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等方式和手段,从而达到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力量的话语权力极大地削弱,网络空间成为政府、商业媒介、个人三方意识形态话语互动与博弈的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空间被压缩。意识形态出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递主体身份具有隐匿性,传递经验上升为主导经验,感性认同成为主要的价值认同方式。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创新话语体系、转换话语风格、改进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是政治认同生成的道义约束、现实感召与持续动力。在工具理性扩张、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的冲击下,我国的政治认同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因素,发掘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因素,弥补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性因素,从而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妖魔化、碎片化和空心化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拓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力量的话语权力极大地削弱,网络空间成为政府、商业媒介、个人三方意识形态话语互动与博弈的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空间被压缩。意识形态出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递主体身份具有隐匿性,传递经验上升为主导经验,感性认同成为主要的价值认同方式。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创新话语体系、转换话语风格、改进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出发认知意识形态,但依然存在局部性的模糊认识;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较高,但文化认同有待提升;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同时包容多样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但对错误思想的批判意识与能力仍需增强等。为此,提升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策略和路径包括: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凸显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维度;以学术讲政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阐释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公约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认同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意识形态整合和防御的博弈过程,整合是主动出击的博弈,防御是被动的博弈。从主动博弈看,新媒体不仅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过程更加复杂,而且削弱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整合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从被动博弈看,新媒体既分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又强化西方意识形态霸权,从而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的难度。理性回应新媒体的挑战,关键是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和防御水平,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创新意识形态整合方式方法、加强党对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