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春秋公羊》学的评说是叶适评说经学典籍及其学派的重要内容。叶适对《春秋公羊》学的态度是基本否定的。他认为:《春秋》三传,唯有《左传》有其实,《公羊传》则是"空言"的浮妄之说,故多不合于《春秋》之意;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的最重要代表,其说肤浅妄意,他不是治而是乱孔子之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春秋》的论说,本于董仲舒,故多不得《春秋》之旨。叶适的这些评说贯穿着以"实"反对"空"的根本观念,带有"六经注我"的色彩,这是叶适用以建立自己思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春秋》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鲁国史官的记载,据说孔子曾对它做了文字加工。《春秋》的记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一句话简单交待事件基本要素,形式上很有些像现在的报纸新闻标题,所以王安石曾讥之为"断烂朝报"。因为《春秋》的这一特点,所以战国到汉初的人们就为它做了疏解,这就是所谓"《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个别字词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左传》对于《诗经》的引用无疑是最多的。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论断更是明确指出了《春秋》及三传与《诗经》在思想、义理、方法和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左传》诗学从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对于后世,尤其是先秦汉初诗学的发展以及《诗经》的经典化都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诗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莫清华 《前线》2014,(12):120-120
<正>子罕是2500年前、春秋时宋国的一名朝廷"部级"官员,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又叫"司空",是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的高官,位列六卿。《左传·襄公十五年》有这样一段记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误以为子罕认为这块玉不好,便解释说:"拿给琢玉工献。"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人保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09,(5):49-49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平凉市崆峒区)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他一生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计有《晋征士皇甫谧集》2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玄晏春秋》3卷、《帝王世纪》10卷、《年历》6卷、《针灸甲乙经》12卷,是魏晋之际一位博雅宏通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6.
贾泳洋  王伊林 《世纪桥》2009,(10):53-54
历史上,人们把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誉为“史学双璧”,意在赞颂这两部书的历史价值。当前,在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上也出现了两部扛鼎之作——赵俊清的《杨靖宇传》和卓昕的《杨靖字全传》。这两部著作,同样堪称杨靖宇研究的“史学双璧”。其中,赵俊清的《杨靖宇传》以学术研究见长,叙事严谨,结论可靠;卓昕的《杨靖宇全传》以史料丰富、描写细腻著称,铺陈全面,探求周详。两部著作互相映衬,是杨靖宇研究领域的上乘著作。  相似文献   

7.
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春秋正辞》是他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这部书最能表现他的今文经学的取向。书中强调《春秋》是经非史,肯定了《春秋》为圣人经典的性质,在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  相似文献   

8.
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清代文学家张潮《幽梦影》诚如曹丕所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若是能够著出一部新书,发前人所未发,独有心得体会;觉悟他人,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因而是千秋之大业。然而先贤古人之名著,大多具有深邃的理论、深厚的文化、深笃的见地、深广的情怀,可谓博大精深。后人于先贤名著当作如是观,即《左传》所言:"其  相似文献   

9.
《左传》记述春秋时宋国正卿子罕,一天,有人向他献来一块宝玉,子罕坚持不收,对来人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1,(4):50-50
《春秋》是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  相似文献   

11.
正《汉书》亦称《前汉书》,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实。固,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汉书》,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也是毛泽东终生研读的一部大著作。  相似文献   

12.
百味书屋     
《思想的谱系》[英]佩里·安德森著袁银传、曹荣湘等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本书是安德森的一部评论精选集。文章大部分收集自《伦敦书评》和《新左翼评论》,是一部有关当代思潮史的著作,是  相似文献   

13.
史志人物传与文学传记的异与同 一、传的定位与传记的范畴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我国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史书,譬如《左传》中就记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过《左传》所记就文体而言,尚难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因为它还不具备纪传体形式集中记述人物的特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鄞人高宇泰所著《敬止录》,是一部以抄本传世的鄞县县志。本文就国图、浙图、天一阁等所藏抄本进行比对研究,梳理存佚卷帙,考证成书时间,以求揭示《敬止录》完本之面貌。  相似文献   

15.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问题追溯中国早在尧、舜、禹的时代,就有了伦理思想的萌芽。西周时就初步形成一套伦理思想。到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丘开始讲授伦理学,其代表著作就是《伦语》。《伦语》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也可以说是第一部伦理学著作,随之而来的是《大学》、《中庸》。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师苏格拉底首先阐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道德规范,后来有其儿子著成的《尼可马克伦理学》。这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一谈起伦理道德,我们便自然的想起那几千年来为中国人奉行为经典的,在封建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对中国社会和文…  相似文献   

17.
姜喜任 《理论学刊》2020,(2):153-160
围绕《周易》一书的作者问题,汉末经学家郑玄在汉代儒生通经致用的现实诉求以及"推阴阳言灾异"的时代风气双重背景下,充实发展了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观点,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圣王作《易》垂教经世谱系。郑玄认为《周易》导源于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位圣王确立了《周易》"指天以施教令"的垂教经世模式。伏羲有感于燧人氏的"刻白"而画八卦,并以"消息"二字点化八卦,创立"十言之教"。神农氏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由此以农业和商业两大文明教化天下。文王系辞,以忧患之道教化百姓。孔子作传,会通伏羲的质教和文王的文教从而形成儒家文质彬彬的教化方式。从有巢氏、燧人氏到文王、孔子,《周易》一书的创作过程既是历代圣王垂教经世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政教文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近代宁波的中长篇小说创作起步很晚,直至20世纪初,才栅搬来迟,涌现出倪轶池、庄禹梅、姜侠魂二三位作家的少量处女作。而在此以前已风行沪南,对市上作家作品起过一定影响,事实上可看做揭开清末宁波的中长篇小说创作序幕的大著,却是《狐狸缘》和《金台传》。《狐狸缘》本是一部初衍宁波古代传说的语体小说,始刊于清光绪初。由醉月山人所著。小说现存光绪十四(1888)年敦厚堂、漱石山房、文酉堂、善成堂四家早期刻本。敦厚堂“初刻本”应当于光绪M年(1875)前业已脱稿。该书第1回,开宗明义宣布:“此书乃青石山一…  相似文献   

19.
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郑笑枫、舒玲所著《陶铸传》,在提及1932年6月6日福建省连江"官坂暴动"后所成立的红军游击队的番号名称时,这样记述:"6月下旬,福州中心市委派专人来到合山,发给连江县委一面红旗,一把军号,五把朴刀。  相似文献   

20.
杨一 《世纪桥》2012,(19):33-34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语言风貌。本文重点通过对十三经处所介词结构的描写来阐释其处所介词的特点,从"于""自""从""在""乎"介词的语法分布来加以分析説明,重点研究其语义分类及语序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