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按照城市规模“新国标”,沈阳市跻身“特大城市”之列,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沈阳”。省内的大连、鞍山、抚顺、营口四市也跻身大城市行列。  相似文献   

2.
易鹏 《当代贵州》2014,(19):66-66
正前不久,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提出城市规模标准。"根据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立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经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迫切,新标准的建立将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精细化发展,有利于二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城市的划分标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多次变化,总体而言,划得比较粗放而且标准偏小,这主要和当时的城镇化率较低,计划经济色彩较强有关。国家建委于1955年将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规定了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50万人口以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功能变迁与产业演替密切相关,中国特大城市的功能转型均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城市产业布局演变历经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外围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扩大,以1992年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之后,城市产业空间的大规模开发时期基本结束,代之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选择性"更新优化功能布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城市整体功能转型,产业空间分异也急剧推  相似文献   

4.
一、"特大城市"的统计分类标准和数量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按城市市辖区人口规模将城市统计分组为"巨型城市"(1000万人口及以上)、"超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200-500万人口)、"大城市"(100-200万人口)、"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六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交通、通讯等现代化手段为联结的毗邻的城市群大都市带,不同层次的城市在功能与循环上于一个比较密集的范围内进行复合与叠加。现代交通使城市间距离缩短,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互动激增,城市经济活力成倍提高,竞争能力大大强化,发展相互影响和促进。2000年,我国有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凸现,“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  相似文献   

6.
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加快把安顺市培育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精神,结合安顺市委、市政府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西秀区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围绕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扩张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安顺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初具现代化特征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7.
杨浚 《前线》2022,(1):80-83
城市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的延伸和重要抓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治理维度。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空间紧约束为标志,立足首都发展实际,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空间治理新路径,形成完整体系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夏宝川 《唯实》2003,(12):33-35
大力发展和建设大城市、特大城市 ,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是我国城市化战略中的重大课题 ,是事关中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在国际竞争中能否确立优势的战略性问题。一、城市聚集效益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城市聚集效益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可从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 ,产业成本、产业收益与城市规模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1 .人口规模、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关系用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规模 ,这是分析城市规模采用的主要标准之一。分散的农村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迁移 ,是因为他们预期能在城市获得更高收益和事实上城市的收益高于农村的吸…  相似文献   

9.
郭金云 《先锋》2023,(10):50-52
<正>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城市的核心是人,说到底就是以人的幸福为本。伴随现代性变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作为一个多要素高度聚集的复杂社会系统,如何在追寻美好生活的基础上重建价值共同体,成为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共性问题,也是大城善治的“幸福密码”。  相似文献   

10.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多样化态势,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以满足群众需求。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将成为今后城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市提出要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与规律的基层党建有效路径,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参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在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能。探索北京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更好地结合,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及政治引领力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成为激发北京城市治理新活力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由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城市人民公社化两部分构成。城市人民公社与农村人民公社相较有其复杂性,而城市又有"大、中、小"之分和类型的殊异,这使得各城市兴办城市人民公社的路径和内容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历史档案为依据,对1960年代武汉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高潮及其衰落和武汉城市人民公社的规模、结构、弊端等进行初步考察,意在呈现一份"大城市"人民公社化样本,冀以推动城市人民公社化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成为指导北京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建设为主线相比,这次北京的新总规表现出了独特的城市发展思想,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城市规模与空间布局上,从首都发展"以人为本"和"以国为重"这两个重要纬度上,表达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作为一个城市,北京具备巨型城市的特点,其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建立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的规模快速成长。和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控制一线城市规模的思想和政策目标是一贯的,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变化较大。计划经济时代动员一线大城市人口外迁的做法停止了,改革开放之后一线城市主要依靠提高落户条件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迁入。但这样的措施只能控制一线大城市户籍人口的增长,对控制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规模的作用不大。从历史经验出发思考一线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问题,或能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城市大,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北京提出的要求。"(1)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北京作  相似文献   

15.
余显强 《当代贵州》2007,(11):16-16
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加快把安顺市培育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精神,结合安顺市委、市政府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西秀区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围绕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扩张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安顺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初具现代化特征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正>2005年初,达州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把达州建成"中国西部天燃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三大奋斗目标。尤其是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对达州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我们要把达州建成区域中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超大型城市治理指出,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为城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北京作为首都和个性特征很强的超大城市,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为核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和实施,亟须从国家战略和北京市实际出发,梳理首都城市发展历史、现状和特点,深层思考城市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北京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创新实践,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总结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辩证之法、机制之变和实践之思,探寻了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提质升位、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是四川省委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洞悉世界大城市发展规律,立足全省发展大局,着眼成都长远发展,对成都工作提出的重大要求。市委紧紧围绕推进成都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城乡形态"五个转型升级"方向,紧扣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进一步理清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高屋建瓴地回答了"为何建设""建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必须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系列前提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会议提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