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刁琳琳 《前线》2022,(5):71-74
在“十四五”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北京正处于制造范式升级的关键期,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集群思维创新智造业态培育模式、以政策改革完善人才引育培用机制。营造数字生态、集群生态和人才生态为核心的“北京智造”生态环境,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高端创新引领的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将雄安新区本世纪中叶的建设目标明确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典范城市"极具深意,这是将新区建设与中国乃至世界前途命运紧密关联,进而展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愿景的重要表述。要求在新区规划建设的质量、标准、特色、模式上,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引领全球治理、树立生态文明典范、领内陆开放风气之先,上述四个特征共同构成"典范城市"的核心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4.
笔者在明晰大学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东西方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从办学理念的角度通过东西方的对比,分析了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指出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一切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刁琳琳 《前线》2016,(2):15-17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当前,在对非首都功能为何疏解、何为疏解、可以有何疏解等基本问题的判断趋向明晰、共识渐成之后,关于如何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疏解、疏解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疏解与稳增长的关系等关键问题,在认识和实践层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回应这些问题的前提,在于认真研究首都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功能变迁与产业演替密切相关,中国特大城市的功能转型均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深度调整。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城市产业布局演变历经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外围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扩大,以1992年之后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之后,城市产业空间的大规模开发时期基本结束,代之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选择性"更新优化功能布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城市整体功能转型,产业空间分异也急剧推  相似文献   
7.
刁琳琳 《前线》2021,(2):62-66
减量发展是北京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时代特色,也是首都超大型城市善治的需要。尽管目前“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出台顶层设计,但因其首创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多数体制机制仍处理论和实践摸索阶段。北京减量发展亟须从老城存量更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协同减量3个关键领域破题,从控存、筑底、联动层面研究北京创新减量发展体制机制的具体路径,从而构建稳定性、持续性、体系化的长效减量机制。  相似文献   
8.
吴志强  刁琳琳 《前线》2021,(4):78-80
集体经济薄弱村是北京市实现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所在。其产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人才短缺,集体土地资源碎片化,政府扶持资金“撒芝麻盐”、扶持力量形不成“拳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积极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难题,建议从4个方面推出相应举措:选贤引才,构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点状供地,破解建设用地瓶颈;整合资金,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率;盘活资源,以“两山”理论指导业态创新。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彰显了党的执政使命与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传统土地“供给管理”注入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内容与新要求,提供了如何再建构土地调控功能角色的窗口。从理论回溯、实践逻辑和政策方向三个维度对中国土地供给侧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以重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路径。理论溯源能够有效解释和引领改革,以传统经济学关于土地“有限”供给功能的认知分歧为出发点,从“介入”合理性分析入手,为阐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特征构筑理论基础;实践逻辑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安排,在从“供给管理”到“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特色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范式转向中,揭示土地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政策方向是更大改革愿景的起点,探讨我国土地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的延续性问题,最终为结构性改革奠定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基础和土地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