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缩影,反映了人文风貌和精神境界。在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网络传播与发展缺乏有效引导,多数偏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传承价值,影响力较小。为此,民俗文化传承要利用网络新技术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塑造民俗文化新形象,同时促进民俗文化与经济结合,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共同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佳翠 《传承》2013,(6):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3.
王佳翠 《传承》2013,(4):26-27
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遵义红色文化永葆生机。通过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实现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运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同时利用新媒体将将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使红色文化网络化、常态化、阵地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4.
赵新  李焕芹 《前沿》2014,(9):133-134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形式,传统的意识形态被颠覆。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怎样传播,都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的热点网络事件进行剖析,简要阐述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探讨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新媒体获得了迅速发展,媒体融合的基本态势初步形成。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形式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媒体形式以及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源自历史又存活于现实,其传承发展皆来自民间,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民众生活实践。"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创新思维为民俗文化活态化增添动力,从技术、传媒、文化等维度展现民俗文化活态化新特色。  相似文献   

7.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文章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进行解读,突出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性。路径建设方面,以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与法治保障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媒体推广平台,挖掘并讲好“黄河故事”。宏观上,强调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社区黄河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黄河文化传播力度。微观上,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宣传作用,扩大公众参与,以促进传承传播达到实效。  相似文献   

8.
汪芳  田彬华 《前沿》2010,(14):170-17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陕西凤县在原有矿产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主动转型,试图开展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县开展了羌族化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凤县而言,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动选择,是一种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涉及羌族原生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真实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凤县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中的最大障碍,而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旅游的成败。营造游客的"体验真实"就成为凤县羌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所在。而羌族原生文化在促进凤县旅游的同时,也由于文化的备受重视和强势传播,进而获得在现代社会强势文化冲击下生存发展的全新动力。期待凤县的主动转型和羌文化传承保护二者能成为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双赢耦合效应典范。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12,(24):36-37
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多彩多姿的贺州文化犹如一座富矿,不断地被挖掘保护、创新传承、发展壮大,伴随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激荡出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陈伟 《岭南学刊》2008,(2):97-101
民俗文化资源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它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应正确辨析民俗文化的"DNA",并善于提取其良性基质;要构筑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处理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传统与时尚、投入与节约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价值,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传媒、社会组织、各级政府在传播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的时代,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无缝对接需要具备新媒体思维,并在新媒体思维引导下形成新的传播模式、传播方法,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2.
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民族文化为视角,关注新媒体的突入为亚文化及其传播领域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展开对"现实的传播困境"、"交互性的回归与拓展"以及"全媒体传播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新媒体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传播领域的生存与博弈予以讨论。最终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式发展路径有益于克服主流文化均质、引导群体传播实现"微繁荣",由"天下大同"到"美美与共"再到"时代共荣"。  相似文献   

13.
吕红雁 《前沿》2013,(22):116-117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这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高校应当在准确把握新媒体特点及其对高校文化建设影响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的一种传承文化,民俗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地消长演进,发展变迁。如今,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在多样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里,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它现代化的征程。怎样才能让传统与现代顺利衔接,让传统的民俗文化稳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呢?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策略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文化碰撞的加剧,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在对湖北省利川市民俗文化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对策:认知与认同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宣传与推介是促进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导控与塑造是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核心;高素质的民俗文化队伍,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做好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是进一步发挥两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新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更多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传承与发展好沈阳地域红色文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沈阳城市发展的实际,从培育红色文化品牌、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提升沈阳红色文化快速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5,(8)
云南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真、庸俗、雷同等问题。在全球背景下,云南民俗文化必然走向市场化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的时间准备、政府扶持、经济影响等条件趋于成熟,内部因素主要是民俗文化自身的发展需要走向市场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本身也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9.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企业通过产品的形、色、质等组合的符号意义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传播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精神规范产品、媒体传播精神、消费者接受精神,三者相互制约下共同完成"创品牌"的目的 :培育尊师重教的工匠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育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谋求审美价值认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效益,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