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行政行为几个基本问题的看法刘勉义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行政行为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是国内外行政法学研究的重点所在。我国理论界对行政行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在另一些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空白。笔者不揣浅薄.发表一点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2.
行政补贴概念辨析——WTO和行政法学的两维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M协定》中的补贴概念有主体、方式和效果三个要件 ,但缺乏限制性规定而过于宽泛 ;行政法学中行政给付的概念与之大体相当 ,但行政补贴的定义则不够精确 ,需要重新界定。在WTO与行政法学两维视野下的行政补贴定义 ,既要符合“采纳”或“转化”《SCM协定》的需要 ,又应采用行政法学的定义方法 ,体现其目的、主体、行为与效果。因此 ,行政补贴是国家或其他行政主体为引导经济发展作出的、能使私人直接受益的财政资助行为  相似文献   

3.
石茂生 《法学杂志》2008,(1):97-100
法治概念的要素包含普遍守法、良法之治、限制权力和民主理念及民主过程。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法治概念内涵的丧失,违背法治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概念,被奉为法治概念的经典解释,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法学家所引用。但亚里士多德只揭示了普遍守法、良法之治这两个法治概念的形式要素,而没有揭示出其背后的限权和民主这两个法治概念的实质要素。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行政法学研究较为发达,行政事实行为的研究材料丰富、观点纷呈。对行政法学上事实行为的概念存在"法律效果例外说"、"意思表示除外说"、"目的说"等多种学说。通过对台湾地区行政法学界事实行为概念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力求揭示行政法学上事实行为的实质内涵,有助于我们实现对行政事实行为这一公共行政现象的科学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行政事实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深受大陆法系行政行为理论影响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法律上创设以行政行为为基础的行政处分概念,并使之完善的过程中,立法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行政处分概念便成为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特色的实效性概念。近年来,虽然我国学者提出了统一行政行为概念的各种"概念界定型"的有益设想,但仍然存在严重分歧,莫衷一是。借鉴国外立法技术经验,尝试运用科学的立法技术来统一行政行为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行政行为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是行政法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然而其概念自身却存在着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既有其本身内涵和外延间的矛盾,又有与行政诉讼和行政主体等理论之间的互相掣肘,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因此,对其概念的反思与重构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其实质涵义和内容的梳理,对行政行为概念进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行政行为有价值的探索──读《行政行为法》一书有感杨海坤行政行为是在行政法学上及行政政活动的理论概括,是行政法学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概念。特别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之后,行政行为已成为我国行政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事实行为的研究始于《国家赔偿法》的出台且众说纷纭,分歧很多。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及司法审查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与同仁们交流。一、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及其涵义基于行政诉讼的需要,行政行为被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随着《国家赔偿法》的实施,行政机关的行政事实行为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对其内涵及地位(即行政事实行为是否行政行为),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郭胜习 《河北法学》2023,(1):120-145
当前以行政行为理论为核心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逐渐暴露出不足,需要进行变革重构加以完善,主观公法权利理论的引入或许可为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变革重构提供新思路、新方向。具体可以考虑以法律关系理论为基础,构建“客观行政行为理论”和“主观公法权利理论”统一的“双核”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我国学界对行政行为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构建“双核”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重点在于引入主观公法权利理论,强化主观公法权利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客观行为理论与主观权利理论二者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主客观统一的“双核”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为我国制定行政法典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行政法学在总论中仿照民法学中的法律行为概念,将属于公法领域的行政机关的各种行为以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性的考察。这个概念就是“行政行为”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即“行政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1.
《法学杂志》92年第5期登载了《行政授权探析》一文(以下简称《探》文),拜读之余,对作者就行政授权概念的确定和理解,笔者存有一些疑异,提出来与作者商榷。一、《探》文认为考察行政授权须将其置于行政法学研究角度,此时只能以行政行为为基点,从而在性质上把行政授权纳为行政行为。诚然,对行政行为的研究是行政法学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行政法学还要研究行政主体自身和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控制。研究行政主体自身即研究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和丧失。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始取得即依宪法或组织法  相似文献   

12.
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行政机关经法律授权而对特定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强制执行权限的法学表达。二战之后,随着公权力的先验优越性思想在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中被逐步剔除,只有少数行政行为才有执行力的实定法状况最终得以形成。相应地,行政法学已经且应当将阐释的重心从执行力概念转移至行政义务实效确保手段,换言之,从概念演绎转移至实定法描述。我国行政执行制度特别是非诉执行制度需要改革,但不论改革与否,行政行为执行力观念的消弭都是符合我国实定法状况的一种法学状态。同时,我国行政法学应当转变思路,从功能、体系和法治的观点,加强对行政义务实效确保手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行政程序法治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行政程序法典化一直是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 ,然而 ,学者间对于诸如行政程序法的概念、法典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图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行政程序法的概念、渊源、适用范围等作一概括 ,而后 ,多方位分析行政程序法治化的意义 ,认为通过行政程序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行政活动的程序加以统一规范 ,不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实现行政法治的方法 ,同时 ,它也是一种可以被法院运用于司法审查活动的简明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 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涉及到对行政法产生的原因,对行政法诸要素的理解等,可以说是行政法学最基本的问题。行政法学研究中观点各异、分歧诸多,皆源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的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行政法学的不成熟,从而有必要认真探讨。 一、单纯主张“控权法”观念 关于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一个最为常见,而又颇有市场的观点是:认为行政法是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法。 笔者认为,单纯的“控权法”观点,于行政法制实践是不足取的,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5.
<正> 由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行政法学研究会总干事,张尚鷟教授主编的《行政法学》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诸如行政法的概念和渊源、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作用与研究方法、行政机关组织法和编制法、国家公务员法、各种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诉讼法、行政监督法、行政监察法等内容。全书共25章,约35万字,是  相似文献   

16.
中外行政主体理论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行政主体理论在行政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基础性的整合功能。这一理论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影响到行政法学其它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中外行政主体理论之比较,寻找差异,从而阐明完善和改进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国外行政主体理论之分析行政主体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其意义在于明确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权力的承担者。HarmutMaurer认为:“行政主体概念的关键在于权利能力(即法律能力)。要使行政接受法律的调整和约束,不仅需要为行政设定权利义务,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承担这些权利义务的主体,这一点在…  相似文献   

17.
江必新 《清华法学》2012,6(5):101-111
在我国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被称作“一个美丽易碎的梦”.二十多年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同仁曾进行过一次起草行政基本法的大胆尝试,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夭折.当前,随着我国行政法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制定一部规范所有行政行为,在行政法体系中起纲要性、通则性、基础性作用的行政基本法的时机开始成熟.本文全面分析了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制定行政基本法需要重点解决的十个问题,以及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以期引起学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行政相对人作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行政法概念,已成为行政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但是,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行政法意义上的行为,即相对行为问题,却是一个很少有人专门系统研究的问题。经济领域的相对行为,即经济相对行为问题理应成为行政法学研究的范畴之一。对经济相对行为若干基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于完善经济行政法学乃至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益于我国经济行政立法、执法和监督的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9.
确立“迟到之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并将其纳入行政法学的思维体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阐述“迟到之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并针对“迟到之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公民权利保障在我国的现状,提出了规范我国“迟到之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计划的涵义及其性质、范围、程序等问题,不仅是各国(地区)行政法学研究的热点,而且是制定《行政程序法》时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但行政法学界对行政计划的上述问题仍然存在分歧。目前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程序法(试拟稿)》对行政计划的规定也有差异。如何在立法上对此作出恰当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