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女性就业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女性就业的路径选择1.传统就业路径下女性竞争力呈弱化态势我国女性尽管在就业领域获得了男女平等地位,但传统单一僵化的就业模式,限制和妨碍了她们更多的就业选择与就业机会,与男性相比,她们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首先是生理方面的原因。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及男性,这就使得女性在一些以体力劳动力为主的行业无法与男性竞争。此外,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任务,怀孕、生产、哺乳都会造成她们正常工作的中断,从而使她们在一些要求持续工作的行业中无法与男性竞争。其次是素质和受教育方面的原…  相似文献   

2.
从"我奶奶"到"母亲"再到"姑姑",莫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都行为泼辣、敢做敢当,从传统习俗来看,其行为不符合传统认知,甚至可以称得上叛逆。但是,她们内心却有各自对爱情、生活、事业的独特认识和坚守。但在其作品中,"我奶奶"终究还是一位符合男性审美和对女性美好期待的女子;"母亲"则凸显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一个承载着时代变迁仍旧不折不屈、仁爱宽厚的地母形象;"姑姑"身上的职业标签、人性的本真则超越了其性别身份,让莫言的创作实现了从"写女人"到"写人"的转变,这其中既包含了时代的价值观,也反映了莫言本人对人生、对生活认识的变化,亦是他创作日臻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奇女形象,她们具有传奇性的特征和经历。莫言笔下的民间奇女,常常是以视觉化的身体出现在叙事者或故事角色的叙述里的,她们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存在的。但莫言并不忘挖掘她们身上的精神质素,如本真的情爱冲动、侠气等都是她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对于民间奇女,莫言的处理方式是暧昧的,一方面他深深被奇女吸引,因此奇女有时得以逍遥和逃逸出既有的性别权力格局;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一种恐女症,有时又囿于既有的性别权力秩序,在文本中对之实施隐秘惩罚。  相似文献   

4.
莫言关于饥饿、孤独、屈辱、恐惧的童年记忆是其小说创作的丰富库存;莫言创作的三十多年跨越了天马行空、大地歌唱和灵魂忏悔三重境界;其小说文本对于女性的赞美,表现出了作家的男性视角,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来看,这是俄狄浦斯情结中恋母情结的表现。这种情结的萦绕,总是使莫言的作品潜含着温情和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并不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作家。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爱她们,尊重她们,照顾她们。然而在创作中,他又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她们,把她们置于男性之下。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他本人身为男性这一本质因素使然。而且他本人的经历和成功史也增强了他的“男性优越感”。本文拟通过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艾丝黛拉等人物来体现狄更斯的男性意识;本文拟从社会文化、狄更斯的个人观念等方面来分析狄更斯男性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提高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降低了她们对于男性的依附,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两性权力模式.女性角色的改变动摇了传统家庭得以建立的基础,造成了诸如离婚率提高、家庭暴力增加等现象.由于女性角色的巨大变化,在未来社会,家庭多元化的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自文明时期以来,一直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男人以社会为舞台,女人以家庭为舞台,各自为自己舞台的主角,演绎着人类的历史。男性由于身强力壮自然承担起外部的挑战和压力,成为伟大的男人。女性则在家庭内部纺纱织布、养蚕种桑、养儿育女、养老相夫。虽然她们比起男性而言,相对风险要小,但是也需要牺牲和奉献,她们也是伟大的女人。在家庭和特定时代中,女性的作用及其对男性的促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仪态万方的女子形象,她们较之以前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进步性,其自我意识空前萌动;然而,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这些女性依然是以男性视角为活动轴心,依然背负着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轭套,璀璨夺目的女性光环之下依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锁链.<聊斋志异>中的婚姻爱情观,体现的仍是封建礼教下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女权主义批评进入中国,女性的命运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从女性的独特经验出发,潜入人性深层,对现代女性的命运及现代文明、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追问。王安忆的小说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性自觉意识的觉醒,肯定了女性在“性”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对千百年来男性性霸权的反抗和颠覆;女性对时尚性的追求,表现了她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命运的传统性,则表现了女性获得独立解放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追求精神恋爱,是女性为摆脱对男性肉体的渴望和依赖而遁入自己的幻想所创造的理想天国,以此表现她们对个性和独立追求的决心和无奈。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是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发展而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新的伦理理论。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以一种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精神;以一种建立新文化和伦理秩序的企图;以一种反理性、反权威、反父权的胆识给以往以男性为一统天下,以原则、契约、理性和权利见长的伦理学殿堂吹进了一股清风。这一新的伦理理论以女性的性别视角来主张仁慈和关  相似文献   

11.
戊戌维新时期,男性精英首倡妇女解放问题,他们呼吁男女平等,构想新的女性形象,鼓吹戒缠足、兴女学。受启蒙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她们批判传统性别观念,主张独立,要求参与社会。由于性别立场不同,两性既有合作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东剧作家的杂剧作品中存在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剧作,这些女性生活剧全方位地描绘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甚至江湖、战场上的生活图景.女性剧集中体现了男性作家立足于闺阁的传统女性观及对女性苛刻的伦理期待.女性在剧中体现出基于男权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兼备"物品"和"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3.
怀特黑德有云,欧洲哲学传统包含在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中。然而在关于女性、她们的本性以及她们在社会中适当的地位和权利这一主题上,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遗产居于主导地位。关于女性的思想的主导模式曾是功能主义的,它基于以下假设:以男性为户主的核心家庭和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卢梭和密尔也难逃此列。这一认识女性的模式,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得以存续,贝特尔海姆、莱因戈尔德、埃里克森和帕森斯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孙犁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亮丽的乡村女性。她们以女性的眼光清醒地洞悉自我、审视世界,突破了传统囿于宅院居室的空间限制,超越了只做贤妻良母的心灵藩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男性相媲美的"社会人",展现了新一代乡村女性立足家庭任劳任怨的奉献意识、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投身抗战不为强暴的抗争意识等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城市青年女性饮酒越来越普遍,在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视域下将饮酒视作城市青年女性日常生活中"关怀实践",解读她们饮酒行为背后的关怀意涵。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青年女性借助饮酒,维系、恢复和促进她们赖以生存的"身体、心灵、环境及交织着的世界",去获得日常的"幸福生活"。研究发现在支持并丰富相关理论的同时,促进青年女性危害性饮酒干预措施具有人文关怀,从而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女性伦理是性别文化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伦理文化以男权主义为其生成背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时至近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在西方思想和女权主义的冲击下,在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动力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型,从而也奠定了现代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的基本雏形。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又面临着未来发展问题,何去何从成为中国女性伦理文化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路遥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以及对他们独特的生命史的精彩描述,使小说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其中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称得上精彩纷呈,既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也表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路遥小说中的女主角可分为现代女性、传统女性和处于现代与传统夹缝中的女性.路遥对她们的生活状态抱着犹疑的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在小说中给她们出路,更没有吹着时代的号角给她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只是把她们困在儒家给女性限定的范围内规定她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农民工更容易受到伤害,她们的维权成本更高。但现行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城市女工的保护,针时女性农民工的保护几乎是空白。作者通过对几个劳务输出县市上百个女性农民工的调查研究,了解她们外出务工的基本现状,就如何促进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福政 《工会论坛》2004,10(6):116-116
通过对旧中国四十年代三种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 ,张爱玲传神地描摹了旧社会女性内心深处的软弱、愚昧、图虚荣、不能自持等阴暗面 ,展示了她们思想被束缚、人性被扭曲的悲剧命运 ,指出封建等级制度与伦理观念是造成这悲剧人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青年女性健身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运动是青年女性锻炼体魄、塑造气质和挖掘自身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健身对于她们来说常常是挂在嘴边的闲谈而已,并未真正重视起来。为了加深对青年女性健身意识的了解,为全民健身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我们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调查的主要对象是18~30岁的青年女性共240名,以大学生和在职女性为主。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一、青年女性对健身的认识通过调直统计,青年女性对健身认识放青年男性前卫。青年男性健身主要以娱乐为主,而女性则以实用健身为主。她们认为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健身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