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清如 《湖湘论坛》2004,17(6):39-41
20世纪后 2 0年 ,中国史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获得新生 ,并逐步走向繁荣。政治上的思想解放 ,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使史界有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尤其是后 2 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科学性。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发展证明 ,在中西史学交流中 ,应恪守“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走“和而不同”的交往发展之路。 2 0世纪后 2 0年中国史学硕果累累 ,但历程艰辛。展望新世纪 ,中国史学依然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为指导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弘毅”精神 ,以更加开阔的胸怀 ,更为豁达的气概 ,营建富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再度在中华大地勃兴,其大体可以《百家讲坛》的热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以20世纪国学大师们的"复活"及史学规范等命题的讨论为中心,后期则转向了"学术下移",国学开始通俗化与大众化,并愈演愈烈。思潮背后,我们要对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及其与西学的关系等有着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场"国学热"的正确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董恩强 《求索》2008,(9):204-208
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玲 《思想战线》2002,28(1):94-101
中国女性社会学并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复兴中应运而生的 ,相反 ,它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妇女问题”研究的产物。在近 15年的进程中 ,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 ,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 ;在研究的理念上 ,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 ,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 ,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 ,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参与式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质 ;在研究内容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问题研究”为主 ,90年代上半叶以对“女人”研究为主 ,而从 90年代下半叶开始 ,“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是 ,女性社会学由对社会学、妇女研究的依附走向相对独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政协天地》2011,(5):48-48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指学校。近现代国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其中内涵也不尽相同,大致分为“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三种。“作为材料的国学”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  相似文献   

6.
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柏铮继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工业化运动之后,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化运动又席卷了欧美世界。以新发明的电力工业、内燃机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为先驱的新工业、新技术冲击...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对中国来说 ,具有深远的意义。2 0世纪的前半叶 ,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在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 ,完成了近代中国向中国人民提出的第一个历史任务 ,建立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 0世纪的后半叶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 ,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进行了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骄人实践 ,使中国以从未有过的姿态 ,胜利跨入新世纪。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成就 ,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左少峰 《求索》2011,(12):138-140
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萌发时期,它侧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七八十年代,李泽厚实践美学侧重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的建构;80年代末至今,实践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后实践关学”的发展格局。将李泽厚实践美学放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关学,甚至世界美学发展的语境中,对实践美学的维护、质疑与颠覆具有重要意义。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展现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学术氛围的活跃,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的、中国的各种思想资源被借鉴并纳入实践美学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回首中国近代激荡的百年史,自上世纪初叶梁启超高擎史学革命的大旗之后,王国维提出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作为研究历史的新方法,与由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和仰韶文化,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发掘殷墟等所汇成的史学研究波澜,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史学革命的一片新天地。当历史车轮滚滚驰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学术理论界乃至文学创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热流。其中,口述历史的异军突起,又一次引领了史学研究方法在新时期的划时代变革,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教授便是推动当代…  相似文献   

10.
蔡仪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2,28(3):91-96
蔡仪美学在 2 0世纪下半叶表面上享有崇高地位 ,但实际上却有着悲剧性命运。新中国成立后 ,蔡仪美学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美学立场外 ,又引入意识形态理论及毛泽东政治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前者是客观主义的思路 ,后者是主观主义的思路 ,造成了其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就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及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主观主义传统相左而言 ,蔡仪美学均有另类性质 ,这是其美学理论未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蔡仪美学当有新的学术前景 :化观念为方法 ,以深入细致的审美对象的实证研究 ,走从哲学认识论美学到科学美学的学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欧风美雨影响下,中国传统学术理论、学术架构悄然发生改变,逐渐与近代西方学科体系接轨。20世纪初期的清末变法修律对新式教育的推动,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与此同时,中国法律史学科在近代中国也应运而生,通过对中国法律史学课程设置考察证明,中国法律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大学历史教师。最近,看到《今日中国》第八期上刊载的《拿什么来拯救你——国学》一文,很有共鸣。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者国学班,“国学热”现象引起了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与“国学热”的方兴未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子对于国学却充满无知和排斥,认为国学不实用,不值得学,花时间学“太奢侈了”。  相似文献   

15.
当今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史学界中,学术活跃,流派繁多,其中尤以计量史学独树一帜,风行一时。有人称它为“计量革命”,史学发展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的出现,揭开了历史研究的新的一页。这里作点简单介绍。一、计量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魏源在学术上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魏源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氏治史以当代史为重点,由“考古”转向“究今”,继“浙东史学派”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向经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华青年全国协会、上海宝钢集团联合主办的题为“19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贡献及中美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于6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编辑部联合主办、襄樊学院承办的跨世纪中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东方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8月 10日至 12日在湖北省襄樊市举行 ,会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东方发展道路”为主要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与会者就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体系发表了意见。他们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9世纪 80年代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者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研究,已不再沉默,特别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我国青年学者研究现当代西方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更是一种“中国好声音”.他们以自己的话语,有力地回应了国际史学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这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的夙愿和梦想.这个未来的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在中国从“史学大国”走向“史学强国”的进程中实现.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青年史学家更应当拿出能体现中国史学特色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外(西)史学交流的急先锋,在重绘世界史学地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西欧人口史上,从17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一个人口激增时期;而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逐步缩减,到本世纪中叶,部分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人口由增长—缩减—负增长的现象,人口学上称之为“人口革命”。典型的“人口革命”出现在法国。出现“人口革命”的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