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埔》2020,(3):8-9
2013年11月11日,我与“宁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一起,来到宁波采访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老兵华宣恩。华老当时身体还不错,只是耳背得厉害,我们的采访都是通过画板书写进行。1937年8月,华宣恩黄埔军校11期毕业后即刻上庐山参加训练,由于是浙江人,曾受到蒋介石召见。后来被同乡陈孔达将军分配到他在湖南湘西的第73军做见习排长。11月,升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准备指挥防守南京,急需一队亲信警卫营。华宣恩所在的这个营正好被唐生智点名征调到南京卫戍司令部。  相似文献   

2.
南京保卫战     
《黄埔》2016,(1)
正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我军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  相似文献   

3.
彭剑 《长白学刊》2006,(3):93-95
1937年12月13日,中国首都南京被日军占领。在此之前,从12月9日到12日,负责保卫南京的唐生智曾试图利用外国侨民谋求与日军休战。本文考证了这一事件的始末,并对唐生智这一举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唐生智之所以会谋求休战,与他的持久抗战主张相关,也与他对保卫南京的估量有关,还跟日军进军迅猛导致形势的急转直下有关。  相似文献   

4.
吴昌华 《黄埔》2007,(2):40-43
1927年8月14日,蒋介石离京赴沪,发表“辞职宣言”后,率卫队及亲信200多人返回奉化溪口老家。他深知,若恋栈不下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要在此关键时刻“急流勇退”,让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这些新军阀互相拆台、互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到了定火候,再出山收拾“残局”。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官场幕后,吴稚晖素有“疯狗”和“妖怪”之称,逮着谁咬谁,资深要员、各界名流都畏他三分。可唯独有三人他不敢骂:孙中山、蔡元培和蒋介石。蒋介石需要帮忙时,他会主动献计献策;蒋介石遇到难关时,他会做其他人想做又不好做、不敢做的事;而在平时,他则养气待发,时刻准备听从蒋的召唤。  相似文献   

6.
闻载 《现代领导》2006,(3):39-40
1948年11月底,蒋介石视为关乎“党国生死存亡”的徐蚌会战败局已定,华北平津重镇又陷入中共军队之重围,蒋介石自知无回天之力。这时他急切盼望大洋彼岸的宋美龄能给他带来些好消息。不料12月3日夜宋美龄发来电报,称美援无望。蒋介石彻底绝望了,形势已发展到了非促其下野不可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唐生智作为湖南省政府主席、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北伐前敌总指挥,是否参与策划当时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长期以来是一个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在以往的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中,不少论文和专著,有的认为“夏、许、何是唐的部下,两湖是唐的地盘,哪有唐反置身事外之理?”有的认为“此次事变是唐主持的,是唐生智的苦肉计”,还有的认为“何键是马日事变主谋者之一是无疑了。此外,周斓、唐生智亦可能是幕后人。”总之,都认为唐生智是马日事变的幕后策划者。  相似文献   

8.
吴昌华 《黄埔》2007,(3):42-45
第十九章 北伐成功 蒋介石北平哭陵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改组了国民党中央机构和国民政府,蒋介石将党、政、军大权独揽一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号召“继承中山遗志,完成祖国统一”,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6,(Z1)
第二次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到了北平,党政军魁首聚集到京城,齐赴西山碧云寺,在孙中山灵柩前举行祭奠典礼。蒋介石担任主祭人,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最忠实的信徒和钦定的接班人。祭文说“:中正昔待总理,亲承担命之殷切,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铲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在宣告祭文后,打开棺盖,瞻仰孙中山遗容时,蒋介石扶棺痛哭,热泪横流,经久不止。冯玉祥将军上前相劝,谁知越是劝,蒋介石越是哭得厉害,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只好等蒋介石哭完。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让他哭吧,我们走,不哭怎么让人知道他是嫡…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06,(Z1)
1945年8月,毛泽东在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时说“:此人历来是不知感恩的。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是靠北伐战争,靠第一次国共合作,靠那时候人民还没有摸清他的底细,还拥护他。他上了台,非但不感谢人民,还把人民一个巴掌打了下去,把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这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1922年6月,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被迫避难永丰舰。被自己心腹炮轰的孙中山十分痛心“: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残酷未有甚至此役者。”危难之际,孙中山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论著认定何键是“马日事变”总后台、罪魁祸首。拙笔查阅原始史料,觉得此观点与事实有出入,造产生新看法:“马回事变”总后台不是何键,而是另有其人。一何键不可能是“马日事变”总后台(一)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通告第13号》,关于“马夜政变”及“清乡”的魁首,未点何键的名,而点了唐生智:“当农民群众自己起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时候……这些国民党旗帜之下的‘革命军官’,立即攻击农民工人,大施屠杀。”“蒋介石4月中旬上海屠杀……是如此,湖南唐生智等的‘马夜政变’及清乡……亦是如此。”①(二…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儒化三民主义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揽孙中山三民主义解释权之后 ,蒋介石获得了统摄全党思想的合法性 ,为走上个人独裁道路 ,从理念上打开了一扇大门。蒋介石对三民主义解释的实质 ,是儒化三民主义。他将孙中山描述为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 ,将儒家伦理道德与三民主义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精髓” ,进而在全国范围掀起思想文化上的尊孔复古。在这一过程中 ,蒋介石还充分利用了戴季陶主义。随着三民主义被儒化 ,其原有的民族民主革命与现代化之精神也逐渐消解与湮没。  相似文献   

13.
1949年,陈诚主政台湾近一年。期间,蒋介石背负失败之责,为美国所弃,众叛亲离。临危受命的陈诚,遵照蒋氏“继续革命”之指示,在台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蒋介石的迁台与复出做了准备。与此同时,陈诚的权势日益膨胀,集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不仅遭到了政敌之反对,亦引起了蒋介石的疑忌,蒋陈之间冲突不断。在美国的要求下,蒋介石乘机以美援为借口,迫使陈诚让位于吴国桢,既满足了美方之要求,又削弱了陈诚之实权。  相似文献   

14.
小说搭桥成就姻缘,一般发生于作家与读者之间。如巴金与萧珊,《玉梨魂》作者徐枕亚与末代状元之女刘沅颖,还珠楼主李寿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名家)与天津大中银行老板的爱女。不过,也有个别例外。抗战期间就发生过一桩纪实小说中的原型将领与女读者的小说姻缘。1943年10月下旬,4万日寇分别于长沙、岳阳渡过长江、湘江,向湘西重镇常德进犯,发动冬季攻势。11月2日,常德会战打响。驻守常德的乃是曾经拱卫南京的国民党“御林军”———王耀武第74军辖下第57师,代号“虎贲”,师长余程万。由于蒋介石电令余程万死守常德,“虎贲”于敌人重围…  相似文献   

15.
丁弘 《现代领导》2009,(6):40-40
20世纪30年代初.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一时间,“陈案”震动全国,一些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立即处决”。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一些有识之士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这是完全抛开党派之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宋庆龄还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16.
陈予欢 《黄埔》2012,(3):55-57
抗战八年,功勋卓著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甘军侵华攻势日益险峻。1937年8月18日陈减奉蒋介石电召抵达南京,策定抗战计划与战斗序列。他认为:“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主事的头,人们习惯称“一把手”。“一把手”是有权的,他的品行、思想怎么样,关乎一方群众的祸福。象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这样的“一把手”,他们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百姓因此而得福荫。但也有这样一些“一把手”,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8,(4)
二、金陵古城三公馆“虎踞龙蟠形胜地”的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一个时代的政治中心,自然是蒋介石在大陆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自1927年4月,蒋介石在这座被称作“江南佳丽地”的六朝古城定都,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其间虽经历了蒋氏的三次下野、抗战期间的迁都和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岁月的流逝,蒋介石在南京的三处府邸都保护得十分完好,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华字佳构”的风貌。汤山别墅 南  相似文献   

19.
《春秋》1996,(4)
五、军校逃车原来,须磨操纵的间谍网的触角的确伸得很长。这几天中,他已通过其他途径探知狙击寇尔座车失败的原因在于蒋介石临时取消了赴沪的计划,而非黄浚间谍集团已经败露。他在密信中说明此情,安抚了黄浚一番,因而黄浚长舒一口气。蒋介石秘密迁入憩庐一事也被须磨侦悉。他在密信中指示黄浚“不惜一切代价潜入军校将蒋介石刺毙”。中央军校是什么地方,黄浚心里自然十分清楚,潜入军校刺杀蒋介石恐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但是须磨的指令也是不可违抗的。黄浚处在了两难境地,自然要双眉紧蹙,倒吸凉气。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6,(1)
二、憩庐密晤此时,蒋介石正立在憩庐二楼卧室的窗前,望着窗外与中央军校毗邻的富贵山出神。虽说已是立秋时节,南京的“秋老虎”却是出了名的,酷暑难当,纵然卧室内有两台电风扇不停地吹风,蒋介石依然挥汗如雨。然而,真正令他心烦神躁的却不是这闷热的天气,他担忧的是近来居然接连发生绝密情报外泄,日本人要置他于死地的非常事件!一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去年(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扣押,实行“兵谏”。日本暗中支持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趁机发动内战,欲置蒋介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