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重视军人素质的培养。军人素质,是军人为适应特殊使命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各种修养的综合体。孙子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正如梅尧臣所言:“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而“五德兼备,方能为将”。仔细想来,孙子强调的“将之五德”对我们当今军校教育培养将帅素质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一“、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不周密,国家就会衰弱。他在…  相似文献   

2.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是诸葛亮任蜀国丞相时,所持有的重要治国主张.他生动解释说:国家有贤良辅助,犹如房屋有坚柱支撑.柱细房屋必将坍塌,辅弱国家必将倾倒.为此,他严正指出:“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亡有也.“……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历代远见卓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把选贤任能作为从政之要。东汉名臣杨震提出“政以得贤为本”。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贤才出,国将昌”。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今天,选贤任能已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统一论坛》2003,(6):14-14
2003年11月9日晚,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台北县一个会议上明目张胆地重申台海两岸为“一边一国”,大唱其“一边一国”“台独”谬论。他还表示,要与会者们放弃一个中国的主张,拒绝一国两制。另外,还表示他一定要推动2004年3月20日以前实施“公投”。他说什  相似文献   

5.
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士”、“贤”、“客(宾客)”,大都指的是知识份子。在秦国,这些古代的知识份子在政治生活中起过重大的作用。秦的兴亡与它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 秦穆公(?—前621)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知识分子重要性的人物。他是秦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奠基者。他说过:“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于秦国文化落后,它自身拥有的知识分子数量有限,且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与判断能力都不够成熟,有鉴于此,穆公采取了一条自他国引进优秀知识分子的政策:他利用晋  相似文献   

6.
西哈努克: 有句法国谚语说:“无人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奉为先知圣人。”可是周恩来却是一个例外:他在自己的国家里深受人民敬仰,尤其受到年轻人们的崇拜。在他去世之时,整个中国泪雨滂沱,一片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说过很多名言佳句,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做事,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人们称为“圣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这位圣人很著名的话。它的意思是说,人大心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仔细推敲起来,它不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有一定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说: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反映到人脑中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实践,只有  相似文献   

8.
陈兵 《淮海论坛》2013,(3):15-17
古今中外,慈善都是反映社会的一个缩影。何谓慈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周易》则有“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君子处世要以厚德待人。所以慈善一般指仁慈又善良。今天慈善则指具仁慈之心而为之善举,而重在善举。  相似文献   

9.
对七处《荀子》旧注提出质疑,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苴前人的说解:“柬理”即“简选于礼”;“言辩而不辞”即“言语明晰而不乱”;“恭敬繜绌”即“(行)恭敬趋法度及退让之事”;“胠于沙”即“止于沙”;“约者”即“俭约者”;“先祖当贤”即“先主称为贤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即“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学”。  相似文献   

10.
六、性生活养生——人之大欲,适可而行(一)欲不可禁,思无邪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南怀瑾先生解曰:“所谓饮食,等于民生同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孔门大儒公开承认“性”的合理性在其当时是极难能可贵的。人的性欲乃本性使然,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偏之谓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南怀瑾先生更能通圣人之心:“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他(孔子)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孙思邈直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谈的苗族“灵魂”观念,有一部分是已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仅存有痕迹的原始思维观念;有一部分则是现存的并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宗教意识。 1.魂——影忆——躯体三位一体 英国学者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万物有灵”观念说,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这种万物有灵观念,后经弗雷泽等人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影响至深的宗教学理致体系。法国的列维·布留尔则批评这一理论,他说,“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发展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14.
讳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剃过光头,也曾偷过人家东西。当了皇帝以后,他对“秃”、“贼”一类字眼极为忌讳。据《剪胜野闻》记载,他还因此杀过一些无辜。杭州教授徐一夔,作贺表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赞语。朱元璋看了却勃然大怒,说“生”是骂他作“僧”、“光”是骂他光头,“作则”是骂他“作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古人云:"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事,四方来效"。法平,则吏无奸;法定,则言不能移;"法立,则莫得为私矣。"所谓"依法决策",就  相似文献   

16.
肖巩 《今日上海》2008,(3):54-55
近年来,张勤贤的书法、篆刻越来越被人关注,乃是他硕果累累、实力彰显所致。他的作品频频亮相于全国书法大展,并屡屡获大奖。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对其印评价说:“是擅治小印的能手,所作篆刻稳健,章法停匀,用力尤见功力……刀笔和谐且不孱不薄,可圈可点。”张勤贤习书法,隶书受教于张森,行书则师从钱茂生,著名书法家高式熊赞其曰:“涉猎既广,视野亦阔,去芜存菁,领悟日深,致力于强化个性,自成面目。”张勤贤自己对取得的艺术成就则十分冷静:“艺海无涯,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17.
治官者鉴     
王志略 《人大论坛》2008,(12):37-37
曾经我以韩非子的法治为骄傲.以为中国自古就有法治理念。 比如,他曾在《韩非子·有度第六》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又如,他在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由治而乱,由强而弱,由兴而亡之后,他说:“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自古及今约有六种看法: (一)任性逍遥说。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都主这种看法。 (二)至人无己说。交道林:“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宣颖:“逍遥游主意,只在圣人无己。”(《庄子南华经解》) (三)无待说。王夫之:“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庄子解》)  相似文献   

19.
李乔 《北京观察》2011,(10):46-49
“层累的堆积” 顾颉刚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教给人们一个考察古史的全新方法。顾颉刚说:“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他举例说,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齐家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典范了。这种史实“愈放愈大”的情况,可谓之史实的“层累的堆积”。这种“堆积”之史,只有原点即核心史实是真实的,放大的部分则非历史原貌,而是历史原貌的放大版。这种历史原貌的放大版,不仅古史有,现代史也有。  相似文献   

20.
蒋国华 《北京观察》2001,(12):27-29
国外的一位伟人说过,“革命不是预定的。”中国的一位伟人说过,“没有预见谈不上领导”。倘若站在伟人们为我们构筑的有关预见和领导决策的历史与理论高度上,来考量改革开放20年的出国留学,或者说,倘若我们站在2050年的日历上,来回眸20世纪最后这20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制定的我国出国留学政策与实践,那么,人们一定可以更清楚而又更骄傲地发现,它虽然是一出长剧的序幕但依然闪烁着非凡预见与非凡决策的不灭光芒。古人曾云:“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又说:“得时者昌”。面对新世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