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1,(24):52-52
西方人觉得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比较“累”。比如中国很多优秀的学生,千辛万苦地准备各种考试出国求学,为了获得高额的奖学金和国外工作的机会,选择的大多是难度系数极高的西方人避之不及的专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是由鸦片战争的惨败揭开的,城下之盟的签订使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沦丧。然而爱国的,先进的中国人亦在灾难中奋起,开始寻找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道路。他们从当时先进而强盛的西方,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踏上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曲折之途。回溯这段历史,检讨前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思想嬗递与选择取舍,将益于我门今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一战败的空前民族耻辱,首先震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他们敏锐地感到西方列强的进?将是中国日后的主要祸患,要抵抗侵略,就要了解敌人。于是,他们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介绍中国以外世界的文史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觉悟到,必须在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之学中补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而重要的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退出的意义,在于它冲击了自我封闭的禁锢,启迪了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尔后先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郑永年 《党政论坛》2008,(18):59-59
中国和西方世界围绕着奥运会的种种冲突,表明中国的国际关系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很多中国人开始从这次冲突中认识一个真实的外在世界。他们从对西方的幻想中醒悟过来。同时,对西方来说,他们也面临一个真实的中国。很多西方人也曾经幻想改革和开放政策能够促成中国成为一个类似西方那样的国家。但现在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的世界里,不足百分之十的发达国家,集中了一半以上的人类财富.他们卓越超群,标榜文明,用"人权"、"民主"划一世界,并为之勾勒西方社会的价值蓝图.但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信奉殖民主义,与之相伴生的激发力量,也不是人权民主,而是生吞活剥的海盗精神.马克思谈及资本的原始积累,认为它"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其中,,最最肮脏血腥的,就是掠卖和压榨奴隶. 中国人作为"黄奴"被大批地掠卖到海外,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历史学家陈泽宪先生作过一个详细的统计. 近80年的时间里,被掠卖到海外的中国人达400万之巨,足迹遍布五大洲、四大洋.由此,正如  相似文献   

5.
刘慧 《学理论》2012,(35):180-181
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和欧洲不少媒体评出的2006年年度新闻与中国不沾边。这到底意味着西方人对中国的关注度有限,还是意味着中国已不再是他们眼中的"洪水猛兽"了呢?"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美联社评出的年度十大新闻是伊拉克局势、美国中期选举、核谈判僵  相似文献   

7.
正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人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中国政治的最大共识。中国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地崛起,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大力推动民生的改善。西方政治文化中今天谈得最多的还是西方自己界定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他们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在世界上推广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8.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和想象。以近代西方民法上的"人"之形象变迁为参照,我国民法中的"人"之形象典型地体现在由"公民"到"公民(自然人)"再到"自然人"的名称转换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理性、自立、自强,而且更要不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人之本质,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热情、宽厚、高尚。  相似文献   

9.
徐陶 《理论探讨》2020,(2):82-87
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之研究肇始于费正清的中国学研究,他所提出的"革命学说"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对于传统文化是一场彻底抛弃与革命,但是这种观点受到墨子刻等西方学者的批评。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思想及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且提出了儒马关系的"契合论""相融论""暗含论"等观点。西方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不过我们更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现实语境和思想语境,进行富有创造力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从而不断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梦不是西方宪政梦一段时间以来,"宪政"概念受到追捧。一些人宣称宪政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良药,把中国梦说成是"宪政梦"。事实上,这些人心目中的"宪政",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这样的"宪政梦"只是看上去很美。首先,"宪政梦"不等于"法治梦"。西方宪政倡导法治,但其倡导的法治是少数人运用法律对多数人的统治,即拥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产阶级对多数无产阶级的法制化统治。"宪政"的核心内容是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司法独立制度,这些制度看似民主、自由,但其实质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服务的。"相当多的人把‘宪  相似文献   

12.
<正>跨过黄河大桥进入兰州,一座高大威猛的雕塑映入眼帘,白色花岗岩基座上一位将军面朝西方,持枪立马,他是让"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霍去病。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里是另一座塑像,骑在马背上的人迎着大风毅然向前,手中符节高高举起,这是"持汉节不失"的张骞。他们都因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疆域巩固和文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而名垂千古,他们也象征了甘肃人的性格:诚实厚  相似文献   

13.
"浙江二邵"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位著名报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所谓"浙江二邵"之称,这是指浙江人邵飘萍和邵力子,他们都曾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代巨擘。  相似文献   

14.
<正>诚信,既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概念,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范畴;既带有浓郁的东方文明底色,又具有鲜亮的西方文明意蕴。中国儒家经典强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西方政治学理论则指出:文明与秩序是一个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的自觉构建,而决定"个人、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等文明秩序的"共同力量就是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将"诚信"作为"个  相似文献   

15.
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对西方思想史的考古学分析,得出"人之死"的结论."人之死"可以被解读为主体的消亡,这一论断建立在福柯的话语理论基础之上,即主体是话语建构的结果.福柯的话语/主体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影响了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批评实践,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当下中国多元、开放的语境中我们需要批判性地评价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民主理念的原型源自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主理念.民主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蕴涵着学习与重构两个阶段:一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理念,起初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民主理念时,仅仅局限于民主的工具性功能,后来把民主自身作为一种价值进行追求;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民主理念的"重构",探讨民主理念的中国化过程,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趁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他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以达到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第二,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两大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学者指出,新科技革命导致了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拉萨骚乱事件发生以来,西方表露出了令人吃惊的偏狭以及对中国的敌意,这与他们对中国存在偏见有关,也离不开"藏独"势力多年来在西方的片面宣传。  相似文献   

20.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主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但由于对"人"的认识不同,日本管理思想根本区别于西方.西方管理思想多从个体性出发,考虑如何将众多个体结合成有效率的组织,日本人在思想根源上更为认同组织性的主体存在,即他们认为"人"不能以个体形式而只能以"人间"的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