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邓小平对建构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而言,又分为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口号系统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涛 《前沿》2011,(24):29-31
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在理论维度的层面,以实证的角度,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地基础上,层递性地提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维度,即前提性维度、合理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具体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前提,执政党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和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3.
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创立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也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思想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还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加强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引领其它社会思潮,在正确评价与检验实效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意识形态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理论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为其添入了新的科学成分和指导革命实践的积极内容。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航标。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6.
重要言论     
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不懈努力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回顾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两  相似文献   

7.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能引导中国社会前进,推动生产力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宋一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动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责任(陆剑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元主导下多元并存的格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现实的紧迫性,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领域肩负起历史性的使命。实践哲学"行动"逻辑的反思与批判(赵庆元)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0.
卢晓勇 《人民论坛》2014,(6):209-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华平  陶富源 《求索》2013,(4):96-9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日渐升温,需我们自觉保留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系统与素的统一、常态与变式的统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态,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又可以兼顾其他理论成果,还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形态的本真样态,从而合乎逻辑地理顺这些成果之间的源流与主次关系。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认真甄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去合法化、去意识形态化、主体边缘化等误区。  相似文献   

12.
杨斌  王小雪 《人民论坛》2013,(12):204-2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并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都呈现出实践性、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等特性.文章重点探索了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最新经验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玲 《求索》2011,(7):95-97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其存在合理性的核心因子。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之于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一是经由历史印证,分析马克思主义之于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二是依据逻辑推论,剖析马克思主义之于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理论因由;三是解析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与取得成功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革命、执政、改革的实践历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着眼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不脱离人民群众和注重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建设与国家安全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层次,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都十分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意识形态扩张战略,已威胁到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在当代,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进行论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和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体制建设中的应用和在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应用,旨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贺先平 《湖湘论坛》2002,15(2):22-24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20世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指导中国革…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包含信仰体系、认知体系、策略体系以及特定承载主体等多个维度。具体到中国语境,主流意识形态特指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自革命时期发展而来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历史因素、西方文化传播、大众消费社会兴起等多重挑战。为此,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与变革,就其本质而言是通过协调与平衡革命与执政的辩证关系以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架构的相对稳定性,提升边层结构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从而吸收和排解转型期产生的压力与矛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郝书翠 《人民论坛》2023,(20):78-81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