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陈独秀晚年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从1929年11月陈独秀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5月病逝这一段时间。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研究.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祝彦撰写的《晚年陈独秀》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学术性、理论性和史料性于一体,既是我国起步较晚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近年来系统、深入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理论的一部力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全貌,因而使这部研究陈独秀晚年思想的佳作具有鲜明特点。史论结合,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本书不同于目前出版的大量陈独秀传记类图书。作者的独创性在于把陈独秀的生平轨迹与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史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既有对从大革命失…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生于1879年,卒于1942年。在他坎坷的一生中,曾屡遭反动当局的通缉与迫害,前后五次被捕入狱。这五次被捕均发生在他一生中几个重要的时期,其前因后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独秀一生中几个重要时期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在陈独秀晚年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个叫杨鹏升的忘年交对他帮助甚多。从1939年5月至1942年4月5日。陈独秀致杨鹏升的信函达40件之多;其间。杨鹏升3次接济陈独秀共计2300元.转交他人赠款亦3次,计2200元.并赠送信封及用笺。正是由于杨鹏升等人的真挚友情和无私援助,陈独秀才得已在维持生计之外,著书立说。  相似文献   

5.
正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与改革家、民主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还是一位口才卓绝、极富感染力的天才演说家。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发出"安徽革命第一声",到晚年在江津聚奎中学做最后的抗战演说,陈独秀一生的演讲足迹遍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抗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作为我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2年遭国民党当局逮捕,直到1937年8月,才在我党的多方营救下获释,于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作为曾经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抗日烽火燎原的时代、他没有沉默,时刻关注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并阐述了自己的抗战主张。“暂时对国民党政府休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主义”,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给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带来严重的危害,陈独秀对此极力反对。他…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1879—194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将。他的思想体系是庞杂的。本文想择其一个侧面——爱国主义作一简单剖析,并从这一角度探讨陈独秀发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投身政治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从本世纪初的《国民日日报》开始到《热潮》周刊为止,他创办的报刊多达十种以上,可以说他生命的一半年华都耗劳在报人生涯中。尽管他晚年创办了几种托派小报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全面研究陈独秀的整个报人生涯,不难看出,他所创办的报刊在鼓吹民主与科学、宣传革命和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主思想是贯穿陈独秀一生思想的一条主线。民主不仅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大旗.也是他一生奋斗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随着时势的变化,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在其一生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有数次转折与变化。这个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5年秋至1920年春,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此时他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推崇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10.
杨飞 《党史纵览》2008,(6):44-47
在陈独秀的坎坷一生中.有一位叫汪孟邹的至交好友。陈独秀曾经说过:“汪孟邹是我们家的大施主。”从1903年两人相识.到1942年陈独秀黯然谓十世,汪孟邹都是陈独秀创办杂志、出版著述的有力支持者和无私援助者。也正是由于汪孟邹的坚定支持和无私援助.知识分子出身的独秀.才得以在维持生计之外.创办了多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大的大慧星”。到了20年代后期,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的原因,陈独秀逐步偏离时代的潮流,转向了托派。从此,这颗“思想界的明星”不再璀璨夺目。但是,晚年的陈独秀于污泥浊水的淹埋中,仍时而发出点点闪亮的荧光。在南京的铁窗5年,他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仍使后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2年10月15日下午7时,陈独秀由于内奸告密,于上海被捕。他不久即被押解到南京军政部军法司,随即移送江苏地方法院看守所拘押。国民党南京政府控诉陈独秀“危害民国”、“叛国”等罪。江苏高等法院于1933年4月14日、15日、22日三次公开审讯陈独秀案。此案在当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密切注意,附近人士都纷纷赶往旁听。据当时  相似文献   

13.
能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衡量我们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标志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到五大党的总书记,后于1929年被开除出党,1942年寂寞谢世.其身后,有“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光环,也有“右倾机会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乃至“汉奸”“叛徒”的名号.陈独秀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曾一度紧密相连.正确评价他的功过是非,是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评价陈独秀呢?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37年9月到1942年辞世,陈独秀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演讲10余次,发表论文16篇,著述40余篇(包括讲演稿).在上述演讲和著述中,以及在这一期间约见记者和一些政治团体成员包括国民党有关人士的谈话中,陈独秀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思考与见解.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陈独秀的抗战思想进行解读,目的是让人们对其抗战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瞿秋白称陈独秀为“尊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名字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他就是陈独秀。陈独秀的祖籍是安徽怀宁,1879年生,他的家族可算是“安庆望族”。明岁时,他考中晚清秀才,22岁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国后,lgu年在安饭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0年后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淡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利用(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曾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并对国民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研究陈独秀的“多党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在国民革命期间的是非功过,更全面地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陈独秀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主要仔务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中共“二大”后,陈独秀放弃了1919年12月他自己在(新青年)宣言中声明的“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①的观点,提出要用政治革命和组织各…  相似文献   

17.
当年,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就多次谈到一位人物,他就是陈独秀。毛泽东曾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道,陈独秀“对我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人”。1942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又一次谈到陈独秀:“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再一次评价陈独秀“创造党,有功劳”。是的,太阳是伟大的。然而,崇拜太阳的人们也是不会忘记最早划破长夜、闪耀光亮的启明星的。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颗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从风景秀丽的安徽怀宁(今安庆)走出来的陈独秀,身材不高,肤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他生于1879年10月9日,幼年丧父,随严厉的祖父习四书五经。他讨厌刻板的东西束缚自己,对摇头晃脑背诵圣人的书不感兴趣,自然少不了挨祖父的板子,但他从不叫一声,不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18.
沈晖 《党史纵览》2001,(6):29-30
“五四”新文学时期著名女作家苏雪林与新文化运动的三位元勋李大钏、胡适,陈弛秀都有交往,前二位因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今北师大前身)任教,苏雪林1919年考入该校,亲列李大钊,胡适门墙受教二载,执师攻之礼而敬之。唯与安徽同乡陈独秀仅有两面之缘。从1917年在安庆闻其大名,到1937年在武昌和1938年住汉口两度谋面,时间竟相隔20年,此中还经历了由“憎恶”、“仇恨”到心仪敬佩的戏剧性转变。 苏雪林晚年在回忆文章《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中说:“第一次听到陈独秀的名字是在安庆,那时我在省立第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江津时,结识了一位小他20多岁的朋友——台静农,两人交往甚密,有大量来往书信,这为研究陈独秀晚年境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 从赣南会议到宁都会议,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政策不断地遭到批判,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也逐渐被解除。他利用这段时间开始了艰苦的说服工作。并很谨慎地将活动限制在政治局成员内进行,这是党的纪律所允许的。 他首先争取和说服了王稼祥。王稼祥1931年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是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重要成员之一。但王稼祥进入苏区同毛泽东接触后,思想却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回忆到:“1931年初,第二次反围剿之前,……在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