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李晓莉 《思想战线》2005,31(2):24-28
择偶既是个体和家庭的需要,又是人类衍化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择偶的动因和需求不同,而社会的政治背景和主流文化往往主导着择偶的方向.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彝族村寨的女性择偶变化过程,可以看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文化变迁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以往青年婚恋问题研究对农家子弟这类特殊群体关注不足。本文以"90后"农家子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来探讨这一群体的婚恋困境。研究发现,"90后"农家子弟的婚恋困境是其生命历程累积劣势的结果。家庭背景与教育背景双重劣势的农家子弟在城市婚恋市场中处于结构性弱势地位,其面临的婚恋困境表现为:"过度单身"与恋爱经验缺乏;教育同类匹配与择偶范围狭窄;阶层内择偶与择偶难度增加;社会资本缺乏与择偶机会有限;经济资本薄弱与婚姻市场地位边缘。农家子弟的婚恋困境与其生命历程中渗透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高校扩招与学历贬值、社会阶层固化风险加大等社会结构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义乌市经商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义乌经商青年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交换理论"等视角对经商青年的择偶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江苏南京、河北保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类行业1028名城市在职青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年择偶模式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青年在择偶时间、择偶途径选择、择偶条件自评、择偶标准、择偶参谋以及择偶地域范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行业差异。此外,不同行业间的青年拥挤感差异显著,择偶拥挤感与择偶结果存在一定关联,但从事教育业的青年在强烈的择偶拥挤感之下呈现出"假象"。青年是否存在择偶烦恼与青年所属行业关系不大。新型择偶方式能否取代自主择偶成为主流择偶途径、择偶标准差异与择偶结果的矛盾关系、行业对青年择偶地域范围的影响是否会持续下去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是在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孕育产生的,资本逻辑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个催生剂。契合和冲突是资本逻辑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关系的真实写照,资本逻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其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可以有效地抑制"资本扩张悖论"。资本的逐利性、剥削性、腐蚀性诱发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困境,为此合理驾驭资本逻辑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走出认同困境的必然选择。资本逻辑视阈下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走出认同困境,要通过引导和限制资本的逐利性,夯实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物质基础;通过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奖惩制度,营造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良好氛围;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强化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情感基础;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打牢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年10-12月对南京两所婚介中心546名征婚者的征婚资料分析,了解他们的择偶标准.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征婚者相比,征婚人群和他们的择偶标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冯莉 《青年探索》2009,(1):43-47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本文在街头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认为网络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促进了网络择偶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三高”人群而言,网络择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进步。但其自身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择偶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8.
白领相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弱关系”的运用实践挑战了中国社会网络研究普遍认同的“强关系”理论假设,反映出当前青年择偶条件与机制的深刻变迁。在描述与分析白领相亲的择偶条件目标定位精准化、择偶对象多元化、择偶空间加大等现代社会基础后,提出白领相亲中“强关系”无效,转而运用“弱关系”的实质,从而提出白领相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择偶压力◎择偶、组家过程中的住房压力◎婚姻内外的压力◎缓解压力的对策青年人面临的压力,因为他们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不同而有差异:还在读书的青年必然面临升学的压力;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青年,面临的是工作和就业的压力;参加工作的青年则面临的是建  相似文献   

11.
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折射,当代青年面临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婚恋观也呈现出多元特征,择偶条件随时代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状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婚恋难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在青年中悄然生变,背后有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代家庭>杂志从1986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刊载的6612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青年择偶时始终最为关注对方的品德因素,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年龄因素始终是位居第二位的因素,但出现淡化之势;容貌和身高仍被看重,但其关注度已无上升空间,吸引力有限;健康、对感情的忠诚度、住房三大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因素的影响力经历过一次滑坡之后被人们重新认识,关注度开始上升;学历、户籍两大因素由于与社会资源的关联度减弱,被关注的程度下降;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对配偶的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外在形象、感情忠诚度、住房等方面的要求,男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自1949年以来,学术界公认我国社会大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变迁。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时期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各个时期我国社会成员的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相重合,择偶标准在绝对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相对的不变律——阶层内婚姻。社会成员择偶标准变与不变的实质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阶层内婚既是阶层封闭性的体现,又是促进阶层间走向封闭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使得婚姻与择偶成为一种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机制。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划分阶层标准的快速变迁既遮蔽了择偶与婚姻不变的规律又使得其作为阶层间封闭机制的功能发生扭曲,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考虑快速转型期的特殊性,仍会发现这种不变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当代婚恋问题置于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将择偶行为视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寻找资源的过程,借对当代社会中互联网婚介网站等社会性择偶网络兴起现象的观察,尝试剖析社会婚介网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揭示社会网络择偶方式对婚恋产生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程度.滇中z村的彝族女性择偶标准无疑遵循着从"同类匹配"理论到"资源交换"理论轨迹方向的转变.而正是由于这种转变,带来了其他婚姻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量大龄未婚男性的出现和激增.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大龄青年择偶难,特别是大龄女青年择偶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为大龄青年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如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刊登征婚启事、开办婚姻介绍所,甚至电视征婚等等。这些措施无疑给大龄女青年择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不少大龄  相似文献   

17.
同性恋"形式婚姻",即一个男同性恋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通过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或(和)举行婚礼而缔结婚姻关系,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搜集到的1200份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主要集中在生理条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性特征、人品、地域等几个方面。通过将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与异性恋婚姻择偶标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同中有异,原因在于同性恋"形式婚姻"择偶标准的形成受到了文化的型塑、父母的期待、他者的审美、现实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社会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比较低、同性婚姻在法律上尚未合法化的当下中国,"形式婚姻"未尝不是一条在法律、习俗与个人真实性向之间求得折中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的婚恋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倡导的婚恋价值观的主流导向,但整体上看大学生们的婚恋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体:恋爱动机与行为错位,择偶标准上自我中心与追求纯洁情感同步,择偶方式上传统与现代交织,婚恋责任感、忠诚感与性宽容度相冲突.其中,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们的“爱情理想”日渐变弱、现实性增强,婚恋观中在“性宽容”程度上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婚恋观一定程度上受党员、团员等政治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康彬  贺翔 《中国发展》2018,(5):25-32
基于社会资本层次性特征,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以浙江省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个体社会资本中个人特征、社会关系以及集体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社会声望对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企业家个人特征正向调节企业市场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企业网络位置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家社会声望正向调节企业网络位置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小企业想要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本获取资源,需要将个体社会资本向企业层面转化、融合,实现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社会资本的契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从与城市市民的比较和择偶实践两个逻辑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形态展开分析,进而得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在农民和农民工群体中择偶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要返回家乡在传统的通婚圈内选择配偶的结论,文章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为何要在同阶层内择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