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月4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关于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特别措施法案。该法案生效后,日本将向海外派遣二战后最大规模的自卫队部队。至此,联系到6月初通过的“有事三法案”,日本在国防和军事上基本完成了由战后体制向面向未来的新国防军事体制的战略性转变。世界将面对“正常国家”的日本已是一个现实,因此,若将日本此次海外派兵比作1956年德国进入莱茵河左岸“非军事区”的举动,也不是毫无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准备、酝酿长达25年,经过三届国会审议的“有事法制三法案”终于获得本届日本国会通过,并即正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的规定性法律。然而,纵观日本历史,大部分的所谓“有事”是日本挑起或日本军队外侵他国时发生的,即“有事”都是自己招惹的。从这样的历史经验考虑,日本政府究竟为什么急于建立、健全“有事法制”,为什么加快完成走向军事大国的立法程序,其目的究竟何在,就不能不令周边国家感到担心了。  相似文献   

3.
1999年8月26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关联法案在日本正式生效。经过1996年4月的“日美安保共同宣言”、1997年9月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1999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的指针相关法案,冷战后日美两国终于完成了安保体制的再造过程。在从1996到1999年的这三个新日美防务合作文件中,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进程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政策制定过程是结构复杂、程序独特的决策系统的反应过程。政策制定的实质功能并非表现于正式的法定程序,而是体现于各种不透明的非正式的协商与交易之中。自民党在这个过程中居于决定性的领导地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战后日本外交安全政策的变化过程是富有连贯性、现实性及合理性的。“反恐怖法案”及“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的推出不是其旨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决定活动的终点,而是新一轮政治动作的起点。宪法第九条的限制是走向“正常国家”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自民党最终要采取废除该条款的行动是亚太国家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双边范畴,继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不久将访问日本。为加深对当前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了解,本刊特请三位专家分别从2008年中日关系、日本国内政治改革、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等三个角度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会不久前审议通过了《汽车循环法案》,该法案将于2004年付诸实施。这是自实施《家电循环法》以来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是要建设“循环型社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长期矛盾。用立法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很有意义的,它表明日本正在追求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模式。传统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循环型  相似文献   

7.
周永生 《当代世界》2015,(12):60-63
<正>2015年9月19日,日本执政联盟凭借多数议席在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上强行表决通过了安保相关法案。这标志着该法案已正式升级为法律,日本政府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政府为什么要制定"新安保法案"原有的安保法案对日本政府来说有诸多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日本政府想向海外自由派兵的政策,也使日本没有对外交战的权力,具体主要障碍包括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日本和西方国家一样是政党政治,因为国会中有代表左、中、右各种社会力量的政党。当日本人向别的国家介绍日本的政治体制时,“日本是民主的政党政治”这一条是一定会提到的。然而同样是“民主政治”,它在日本的运作和  相似文献   

9.
1940年,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国会批准了美国海军史上著名的“两洋海军法案”, 即“威尔逊两洋舰队计划”。1941 年,日美关系日趋紧张。为了与美国的两洋舰队计划相抗衡,日本制定了一个庞大的造船计划,即第五次补充造舰计划,简称“五计划”。如果没有爆发太平洋战争, “五计划”顺利实施的话,那么日本将会拥有一支什么规模和实力的舰队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军国主义者心中的“无敌艨艟”的模样。  相似文献   

10.
所谓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是指“占据当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派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就其内涵讲,可以理解为“日本的主流派政治家群体在21世纪初期所信奉的带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与特性的日本式保守政治意识形态及其系统理论”;它的外延应该是指“所有信奉这种政治理念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政治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言论和政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