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案例还原】张某,河北省直单位某厅局处长。2019年端午节前的一天,张某接到该局下属单位负责人电话,称“谢谢张处对我工作的一贯支持。快过节了,我自己掏钱,给处里的同志购买了几箱饮料,表达个心意,不值个啥钱,您派人拉一下,给大家分分吧。”张某与该负责人关系甚好,未加思考便答应下来,让处里的两名同志用自家车拉回,并在单位分发。经核实,饮料总价值600元,张某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钱物,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相似文献   

2.
王会亮 《先锋队》2011,(10):57-57
李君从所长的宝座上退下来了,但心里有个疑问还没有“退休”。多年前,李君还是某所的所长时,镇里新来了一位年轻的镇长。当时的镇政府大楼正在建设,镇长有意到下属单位借住一段时间。当然,这不是一个难题,七站八所的负责人闻之而动、纷纷献媚,都想让镇长到本单位落居,以方便自己接近领导。  相似文献   

3.
人生苦短,不经意间自己也到了退休一族的人群之中。赋闲于我来说无疑少了些工作中的烦心与纷争,多了些生活里的平静与悠然。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作,逛逛文化市场,把玩把玩自己收藏的奇石、邮票、文玩字画,有时也会一个人独坐在书房,望着著名书法家黄绮老先生为我书写的硕大横幅"坦荡"二字真迹,勾起我对于一本刊物和这位老人一段往事的温馨回忆……  相似文献   

4.
邓昭辉 《湘潮》2006,(11):34-37
蔡季襄,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因家中殷富,开设有绸缎庄、典当铺和钱庄等,又自幼饱读古文诗书,国文基础深厚,所以他极爱好收藏文物。蔡氏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经常深入工地、觅求文物珍品,同时不惜重金购置文物,致四方文物汇集蔡宅,名重一时。结缘文物追讨楚帛书蔡季襄收藏文物、古董,与他的亲戚、湖南名绅叶德辉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叶德辉是个有名的藏书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喜爱收藏字画、钱币、玉器等,也擅长鉴别字画,却轻易不与他人共享。蔡季襄从小就跟这位亲戚学习古文诗书,并在其指导下,走上了…  相似文献   

5.
岫岩县委深入贯彻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采取"三个三"措施,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工作圈、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的监督,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总体水平和效果。强化"三评",把监督工作融入干部管理之中。一是强化"民主评议",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召开由本单位机关干部、职工,下属单位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参加的民主测评大会,先听取领导班子和领导  相似文献   

6.
曾有这样一位党员干部,当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便将当地老百姓贫苦度日的情景拍了录像片让上级领导偷偷看。上级领导问为什么?这位干部叹了口气说:“我搞了这盘录像,大家议论纷纷,说我给共产党抹黑。”上级领导很生气,说这是哪儿的话。这位干部拍摄真实反映当地老百姓贫困状况的录像,按说与他的“面子”也很不光彩。你这干部怎么当的呀!一些热衷于搞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碰到这种情况,莫说会千方百计掩盖真实情况,说不定还会制造出假象来欺下瞒上。然而,这位干部却勇于把真实情况告诉上级领导,并没有考虑对自己“面子”的…  相似文献   

7.
李君从所长的宝座上退下来了,但心里有个疑问还没有"退休"。多年前,李君还是某所的所长时,镇里新来了一位年轻的镇长。当时的镇政府大楼正在建设,镇长有意到下属单位借住一段时间。当然,这不是一个难题,七站八所的负责人闻之而动、纷纷献媚,都想让镇长到本单位落居,以方便自己接近领导。  相似文献   

8.
党建信息     
重视人大机关干部交流 隆昌县委重视县人大机关干部的培养和交流。近几年来,从县人大机关调出中青年干部8人到其他单位任职,又从有关部门调入7人到县人大机关任职,同时在县人大干部中有7人提拔任职。这一做法,改变了人大机关是“第二老干局”、“干部的终点站”的形象,使县人大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增强了机关的活力和凝聚力。 (李俊侯)  相似文献   

9.
所谓“精神贿赂” ,也就是有些人千方百计从精神上取悦于领导者 ,在精神上麻痹直至击倒领导者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前 ,精神贿赂有以下几种手法 :一是高雅艺术 ,撞上你的腰。不少领导干部喜欢古玩字画 ,这本是文雅的爱好。一些行贿者看中了这一点 ,不惜巨资 ,购买古玩字画 ,以馈赠交友为名 ,送给当权者。当“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把两人的关系拉得十分“融洽”和“亲密”的时候 ,一些领导人对“朋友”就会有求必应 ,为其解决“困难”。二是著书立说 ,不用你操劳。不少干部 ,长篇宏论常常见诸报刊 ,这里大多是干部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对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一位收藏爱好者背着一麻袋宋、明瓷器、字画等“箱底货”上北京找专家鉴定真伪,结果这些文物均被专家否定。专家说,看了几本文物书就自认为是“高手”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最容易上当。  相似文献   

11.
不知从何时起,在领导干部中流行起玩赏名家字画玉石的“雅好”。如果是个人喜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领导干部喜欢,就会有人投其所好,把高雅的爱好变成了行贿、索贿的渠道。最为典型的是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经常以把玩、鉴赏、收藏为由,收受企业老板“雅赠”的名贵玉石、名家字画,最终欲罢不能,成了阶下囚。好恶是人与生俱来的,与每个人的学识修养有关。爱好本身没有错,但不能变味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干部“考德”的办法.作为一名县级组织部部长,根据多年的观察思考,我感到干部“考德”可以有很多层面,但将其延伸到干部原单位或许更现实、更重要.一、利于听到干部、群众的真话我们的干部路线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的“才”不全面,可以酌情安排位置,但“德”若有问题则会断送其政治前程.因此,在现单位“考德”时,干部群众往往不愿实话实说.如果到干部的原单位考察,情况则大不相同.人们不会再过多地考量各种复杂关系,更不会顾忌什么打击报复,因而易于听到真话.前段时间,我在查阅近年来的干部考察档案时发现,99%的谈话记录缺少干部“德”的内容.显然,干部考察中的谈话对象不愿意涉及考察对象的“德”.而当我们将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后,谈话记录中就陆续有了“德”的记载.这启示我们,干部“考德”延伸到原单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某一岗位应付裕如、成绩显著,可一提拔到领导岗位,却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在领导看来“说话有分量,办事有胆量,活动有能量”的干部,群众却不买帐。何以如此?往往是因为选用这些干部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以偏概全”,是选人用人大忌。谨记,口才不等于全才。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与收藏     
观天小 《党课》2010,(11):107-109
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还是一种文化。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收藏界,历来不乏名人的身影。相较普通收藏爱好者,名人更有条件和实力收藏到精品甚至珍品,而他们的收藏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挚友热线     
党政干部出书热该降温了——■江苏省射阳县体育局 老言 时下,不少党政干部热衷于出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一是公款“买书号”出书。尽管书号价格不菲,但是对于那些想出书的党政干部来说是无所谓的,通过“变通”的办法动用公款,有的则找个下属单位报销。二是东拼西凑写书。书  相似文献   

16.
曹应旺 《党史博览》2005,(6):18-19,49
中国老百姓习惯于称某个部门、某个方面的领导者为某个部门、某个方面的“头头”,也习惯于称某省、某地的负责人为某省、某地的“头头”。陈云也有这个习惯。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发言说他做中央组织部部长7年中看到了一个问题,即党内一部分干部中间有一股骄傲之气。他说:“有骄气的干部是下级干部、中级干部,还是高级干部呢?都有。下级也有,中级也有,高级也有,大头子也有。”“大干部、大头子、党头、军头”有骄气,“那危险性一定大于下级干部、中级干部”。他甚至称陈独秀为“陈老头”,提醒高级干部要吸取“陈老头”把个…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工会干部,初识《兵团工运》是1993年底的事。那是我刚从事工会工作不久,当时我在单位上负责工会宣传工作,翻阅这本杂志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既是工作,就免不了例行公事——翻翻页码、看看标题而已,偶然发现有几幅工会干部的字画,才认真欣赏一番。说实话,中间的内容几乎没有过多过细地去读它。后来,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在晋西北城乡调研中,不时听到群众对一些“五小”干部论纷纷。何谓“五小”干部?原来是指那些自称不搞大腐败,只是喜欢用款“喝点小酒”“打个小牌”“跳个小舞”“到下属单位报销一点小件物品票”“利用职权搞一点‘权钱交易’小动作”的干部。“五小”干部的作为不像贪官那样引人注目,产生的恶果也没那么明,纪检部门也往往没有把视线投向他们,顶多在整顿作风时对事不对笼统地批评一下,但风头一过,这种歪风又会死灰复燃。久而久之,人也就习以为常,失去反省和警惕。然而,“五小”的后患并不小,因为“五小”是大腐败的根源,是社会风…  相似文献   

19.
徐悦 《新湘评论》2012,(18):60-60
张震将军视察时常喜问保卫干部三个宇:“忙不忙?”著答“忙”,即不悦;若答“不忙”,则喜之。有人不解,问其故,将军曰:“保卫干部若忙,这个部队肯定问题多,不忙,说明问题少。”某日,张震将军视察某连。将军问该连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对曰:“一两左右。”又问:“一两有多重?”答:“一两50克。”又问:“最大的鸡蛋...  相似文献   

20.
赝品 李晓波 王君极善书画,收藏一郑燮真迹,视之如眸,不时于柜中取出端祥。久为人知,俱慕名而访,皆以舌湿食指而试字之末笔,以探其真伪。 日久?字画末笔因拭而淡。王君心如刃刺,乃提笔精心临模,复以示众。一日,某名家至,临案细察,惊呼「赝品也!」王君惊疑,与其辩,名家曰「燮乃清人,岂用今墨汁,尔此举,唯诓外行耳!」言毕拂袖而归。 人俱散,不复至。 王君叹曰「一笔为赝,尔称此幅俱赝,何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