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破"有"立",改革力度空前 一系列约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一系列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制度新机制建立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基础设施,还是农村社会事业等,都呈现难得的好形势.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是最有说服力的标志.人们问,农业农村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快,农村改革有哪些进展和成果?我觉得,近年来的农村改革力度非常大,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改革推进力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绝不可能这么好."谈及近10年来的农村改革,陈锡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普遍的话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媒体报道称"南京民政部门将启动老人的评估工作,‘五类老人’(包括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和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可以申请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如果其子女、儿媳愿意在家照顾这五类老人,从被聘用上岗担当养护任务起,每月可领取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难,已成共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社会得到变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面临挑战,而目前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真正实现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李仁强 《江淮法治》2013,(15):44-44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省人大代表,对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农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义不容辞的监督和支持职责"。采访中,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太湖县大石乡棠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寿坦言最关心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我所在的棠林村是太湖县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之一,作为人大代表,必须要扎在群众‘堆里’,关注美好乡村建设,积极就全县乃至全省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想点子’、‘出主意’。"王启寿说到做到,多次到有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老龄化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解决好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将着重结合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服务来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水平,并提出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老龄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较之其他老人,这个群体更为脆弱,面临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在农村空巢家庭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被颠覆,机构养老又面临着重重困境,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能够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理想选择,应成为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8.
吴星 《江淮法治》2012,(19):42-42
"2006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通过几年来的建设,我所在的六安市裕安区农村交通状况就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说起这一民生工程,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六安市裕安区轻工协会副会长陈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陈静说:"‘村村通’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村庄之间的‘断头路’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阻断了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就裕安区来说,其  相似文献   

9.
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养老面临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保障措施缺位使得农村的老年人面临养老风险,法律中亦缺乏对农村老年人的合理关注,养老保障城乡二元分立现象突出。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制度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养老问题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建苏 《河北法学》2008,26(4):188-193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农村的老年人要远多于城市,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因此,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才能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相关的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方面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1.
王玮  赵琼 《法制与经济》2009,(8):128-129
至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普遍的话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萍 《法制与社会》2010,(22):226-227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其少数名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变得不可持续,这对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而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的贵州省来说,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巩固和完善贵州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模式,是完善贵州社会保障制度,保证贵州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贵州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养老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构建和完善贵州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史光荣 《江淮法治》2012,(15):53-53
"当前农村环境的整治主要存在着‘无人管’和‘无法管’等问题。无人管,主要指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以及行政村、自然村等,一般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农村环境,最多也就是在麦收时候负责秸秆焚烧问题。无法管,主要是指乡镇政府以及行政村、自然村等,  相似文献   

14.
刘鹏 《行政与法》2013,(6):69-72
农村社区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农村社区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以转变农村养老观念和方式为前提,以政府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支撑,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为重点,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保障,逐步解决农村社区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切实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逐渐的增长,这致使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这也使得农村养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养老现状来看,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旧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并且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政府必须在延续传统养老模式的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政策,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养老方式越来越健全和多样化,为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务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更多独居老人与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湖北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政策,但调研发现: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村目前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物质相对匮乏;社会对养老问题认识不足,尚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忽略老年人精神生活;养老保险覆盖面广但保障水平较低,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子女养老思想有待转变,政府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现出来。本文认为在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政府必须寻找一些过渡性的对策来改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目次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影响二、重庆市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状况三、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挑战四、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影响按照联合国人口组织(WPO)确定的国际公认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时,就表  相似文献   

20.
加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村人口基数较大,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愈加突出,因此,急需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以促进农村稳定及社会和谐。本文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