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陈卓 《传承》2013,(13)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陈卓 《传承》2013,(11):79-81
[摘要]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高校德育中存在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化德育观,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全面推进高校德育在理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当多种角色的合作者,并通过建立高校德育运行新机制,在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地方工科院校德育工作实践,阐述了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地从德育理念、德育途径和德育模式等方面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强化和完善大学德育内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制高点是大学教育。大学德育的对象是智商较高、思想活跃的群体 ,要使德育深入人心 ,必须强化和完善德育内化的机制。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德育观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加强师德建设 ,把德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要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五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五个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行稳致远的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凝心聚力的灵魂;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决胜未来的指南;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持续前进的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是确保胜利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最高境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以实践、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多面手”以及高尚的“道德人”,是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实施全面教育、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是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理论摘要     
和谐德育的特征乔万敏、邢亮在《教育探索》2006年第10期撰文指出,和谐德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德育只有…  相似文献   

10.
学习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增强党性观念 ,发挥专政职能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掌握和运用民商法、行政法 ,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增强特色观念 ,推进司法改革 ,迎接“入世”挑战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反对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必须坚持“切实保障”的方针 ,依法落实保障 ,优化资金投入 ,建立良性发展的后勤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观点集萃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六个必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表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相似文献   

12.
当前 ,要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 ;二是要调整德育的自身结构 ,在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是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 ;四是要构建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应面对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进行改革;高校办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教育服务,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这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德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德育只有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和谐有效。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奠定了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为新时期我们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树立“民”、“勤”、“廉”、“法”的从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胡传明  王水兴 《前沿》2005,(2):17-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发展观, 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 对于转变旧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电投行政服务中心结合实际,聚焦行政事务、物业保障、员工关心关爱3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服务+”管理模式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推进国有企业提升行政服务能力,实现塑造品牌、创造价值,已成为行政服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行政服务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服务、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高校德育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急速扩张,传统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虚拟性与实在性相结合,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德育的路径和方法。在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要树立“科学网络观”,实现“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德育环境营造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实现“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德育目标达成方面,要树立“人本观”,实现“标准型”向“个性型”转变;在德育模式转化方面,要树立“双主体观”,实现“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政绩观体现了我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联系双桥实际,就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笔者认为,关键要在观念、目标、措施和评价上抓好“四个结合”。观念上:抓好“快”与“好”的结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正确政绩观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要纠正重经济指标、轻社会发展的倾向,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快”与“好”的关系。“快”就是要树立只争朝夕,有一必争,有冠必夺的思想,使各项工作都有新举措、新跨越。“好”就是按照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人大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