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艺苑     
医学在发展“大夫,我睡眠总不好,你说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在临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吃上一个苹果。”“可是,半年前你不是告诉我临睡前不要吃东西吗?”“是……说过,但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郑州人的方言里,管住监狱叫“喝稀饭”。谁被撺进号里去了,人们就说他“喝了”。那一年我就喝了,而且这个喝稀饭的地方现在想起来仍然令人难以置信,是在大洋那头的一个叫做澳大利亚的国家。那一时期整个国内都流行着一种叫做“洋插队”的传染病,几乎是个人都捋胳膊挽袖儿地要往外走,有的人为了能出去甚至不惜嫁个老洋人,就好像外国有的是钱包可以随便检一样。而我也因为自小就被称做有志青年,不管干什么都不甘人后,恰巧又有个哥们儿是倒腾澳大利亚签证的,而且跟我说如果我要可以给我批发价,我便也一时被鬼迷住了心窍,仿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就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他在分析我们党内当前的政治状况时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  相似文献   

4.
<正> 外出几天后回家,儿子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你说我们家到底讲不讲规则的?”初听此话,我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嘿!几天不见,儿子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居然和我谈起不知从何方听来的“规则”来了。细问缘由,儿子大着嗓门说,“你说的,家里东西大家都可以玩的,我把书和玩具借给哥哥他们,他们为什么不肯把他们的东西借给我呢?”四岁的儿子把我的话列入了“规则”,对于他的话,我只能用“他们这样做不对”来搪塞。然而我知道我的话是那样的苍白。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在无人售报点,看到有两个人拿了报纸,其中一个人一边掏钱一边说:“其实不给钱我也照样可以把报纸拿走。”另一个人马上说:“不要这样,做人还是要讲档次嘛。”无独有偶,又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前面走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手拿着一叠纸,一面撕着一面就把纸往地上扔。另一个人说:“你看你把马路弄成这样”。这人毫不在乎地说:‘’没关系,不然要扫马路的人干什么?”另一个人则说道:“人和人不一样,总还是要做个有档次的人吧。”对这两件事我当时并未介意,但后来回味起来,倒觉得很有嚼头。我不仅感受到社会上存在的关于…  相似文献   

6.
说附和     
康熙有一次在北巡途中,同随行大臣谈到了一个叫穆尔赛的官员。他说:“我听说穆尔赛居官不善。你们知道吗?”在这之前看来是没有一个左右大臣向他报告过穆尔赛的问题。但皇上一说,左右的话匣子一下全打开了。有人说:“就像皇上您英明指出的那样,穆尔赛为人昏聩,不能办事。”有人说:“穆尔赛的贪,大家都知道。”还有人言之凿凿“我往西岳祭祀时,那一带州县官员提到穆尔赛都叫苦连天。穆尔赛的名声实在不好。”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理也断断不能容他!”从左右的应答来看,他们似乎对穆尔赛的问题早就知情,但谁也不开口。待到皇上一点,便如河之决…  相似文献   

7.
11月时初到马来西亚,最先让我感到冲击的是,这儿竟有如此众多的炎黄子孙,在遥远的南国建立起自己的家园,落地生根。他们延续华夏传统,但已不再以中国为一个难圆的梦,一个悲怆的痂。一位从台湾嫁去马国多年的女士问我:“你们住美国,是不是多年还跟中国人在一起?”我想想,以自己为例,工作上接触不少洋人,也有一两好友是美国人,但主要交往的还是中国人。而大多数华人也是同样情形。只看洛杉矶大小华人社团不下百来个,就足以证明了。我说:“其实也真的不容易打入美国人圈子,首先长相上的差异,就使你很难与他们打成一片。”女士说:“这里就完全不…  相似文献   

8.
顾文 《当代广西》2006,(16):58-59
“东西”是广西的名牌产品。以后,还可能是中国的名牌产品,畅销世界。“东西”是一位作家,真名田代琳。从笔名看,东西就让人困惑以及浮想联翩。什么叫东西?东西怎么样?说不清、道不楚,让你说此失彼,而且永远说不清楚。“东西”还是高雅与世俗的混合,让你搞不清楚是高雅还是世俗。比方说,这个“东西”,东西有好有坏,但东西对于人来说,人人都见过。——有趣吧,田代琳居然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他自己说,之所以取名“东西”,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像“东邪西毒”、“东成西就”般好记,二是强调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别把自己当人。东西笔名,果然如…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在网上读到一桩往事,“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安》2013,(4):67-67
开车陪太太一起出门买东西,因为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我就问到底要去哪里。太太回答说:“你不用管,我告诉你怎么走就行了。”我们上路了。太太很辛苦,因为每个路口都要她提醒我,应该往左、往右还是直行。我也很辛苦,因为到每个路口都提心吊胆,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去。  相似文献   

11.
现在电视广告可谓五花八门。有个牛奶广告更是别出心裁。每次只用几秒钟说一个脑筋急转弯,然后是一句“喝一杯××牛奶再告诉你答案”。这天,我听到了这样的话:“什么人最不听话?”在“喝一杯××牛奶再告诉你”的广告词之后,那个卡通牛喝完牛奶大笑着说:“聋子。哈哈哈哈……”听到这个答案,我一点也笑不起来。那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酒过三巡,谈腐败、骂警察就成为一个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直说得我这个当警察的有点坐不住。我说大家说的事能不能具体点,我帮你们查一查,要不然你们也太冤了。听说我是警察,大家都哑了,我追问再三,原来他们所说的“故事”是道听途说来的。我并不是想为警察辩护,但这种无中生有或者添油加醋的“误骂”,实在令警察有点冤枉。“误骂”构不成犯罪,我们只好听之任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警与民之间有隔阂,老百姓对警察有看法。张金柱这样的警察虽然是极个别的,但还是有;山西潞城那样的交警,驾驶…  相似文献   

13.
郭华 《乡音》2023,(10):45-46
<正>当年听到“信息爆炸也会伤人”时,一头雾水,现在则感受深刻。每天打开手机、电脑,铺天盖地的信息,潮水一般涌过来。从吃喝拉撒到投资创业,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世,无所不包,关键是公说婆说,大相径庭。比如我们早先是喝豆浆的,后来说还是喝牛奶好,于是改喝牛奶。牛奶也喝习惯了,又有人说以中国人的体质,还是喝豆浆好。而且有专家言之凿凿,日本人从来没有讲过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再比如有人说蛋黄不能吃,  相似文献   

14.
漫画与幽默     
太阳还是月亮有个名叫菲尔的旅行推销员,是个著名的酒鬼。这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一家酒店吃夜餐,喝了很多酒。刚走出酒店,他突然看见一个人站在路中间。这个人也刚从酒店出来,比菲尔喝得更多,他似乎在天上看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用手往天上一指:“对不起,请问,那是太阳还是月亮?”菲尔看了看,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我也不是本地人。”超速警察:“我们这儿规定行车不得超过每小时50公里,你刚才驾车超过了这个速度,请留下姓名和地址。”司机:“可我还没开一小时呢!”护士的讲话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不久前深刻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相似文献   

16.
本来想问问洪虎省长如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洪省长却向记者大谈起“吉菜”来。“八大菜系中 ,没听说有吉菜呀 ?”面对记者的提问 ,洪省长伸出 3个手指头说 :“你说的八大菜系 ,什么川菜、鲁菜、粤菜 ,是根据口味呀、原料呀、地域呀来划分的 ,他们讲究的是色、香、味、形、器。我说的这个吉菜 ,和他们不一样 ,有三个新特点 :一是理念新 ,倡导天然、绿色、营养、健康。我们吉林生态环境好 ,森林覆盖率高 ,盛产很多山珍野味 ,适应人们新的消费观。二是讲创新 ,吉菜不是吉林人做的菜 ,也不是吉林这个地方做的菜 ,我们强调吸收借鉴、改良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延 《北京观察》1999,(1):13-15
周汝昌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句很有独创性的话:“情感智慧有着隔世的共鸣。”因为这个“共鸣”他便在心灵上与曹雪芹“汇合”了,成为一代红学名家。我和周先生之间,似乎也有某种类似“共鸣”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敢言“共鸣”,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缘分”。我是个地道的红学盲,而且从未有过扫盲举措,但偏偏有了一个接近周先生、听他畅谈的机会,而且,有了一种心灵的“交往”,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第一次采访周先生,是请他谈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叫《谈笑》的文章,不料周先生一开始就“走了题”说:无意间涉足红学,便被贴上了一个“红学家”的标签,我便成了红学家。这话似乎专为我说的,我特别高兴,立即从不懂红学的思想围囿中解放了出来,轻松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尽管我后来逐渐明白当时相信了那个“标签”的说法是“上了当”,但还是挺乐意有这种当可上。因为我从那时起已自然地走进了周老的思维活动中,感受着他的思想,特别深刻地记下了他那几句我感受、思索了许多年而没有结果、自己始终不敢肯定的话:语言就是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月下旬,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在深圳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以更快的速度前进。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的思潮,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他告诫我们:“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中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路径。但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言,只靠城镇化很难解决“三农”问题。不要说七八亿农村人口城镇化“化”不了,就是十三四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不能靠城镇化来解决。所以,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农村,关键还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胡耀邦在视察江西德安县共青垦殖场时,看到青年们住茅棚,吃稀饭,就咸菜,喝碱水,"从鸡叫到鬼叫"拼命地干,高度赞扬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当他听到有些青年表示愿意永远住在茅棚时,胡耀邦连连摆手说:"茅棚只能三岁,可不能万岁,你们将来要建设得像上海一样"。胡耀邦的话,生动地道出了"艰苦奋斗"和"美好生活"的辩证关系,今天读来仍有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