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一直以来,封建迷信都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几年,封建迷信披上现代技术外衣,对青年群体开展攻势,越来越多的青年沦为"网络占卜"的主要受众,各类占卜网站、APP注册人数持续增加,不仅影响青年价值观养成,更滋生出网络传销、网络欺诈、组建网络非法组织等违法行为。应及时为"网络占卜"划定法律红线,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相似文献   

2.
风俗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椎牛”是苗族的最大礼典之一,它反映了苗族先民远古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对流行于湘西及黔东一带的苗族“椎牛” 风俗作一社会历史透视。 “椎牛”,又叫“吃牛”,苗语叫“ney ie”,苗民凡人得了重病,占卜是因为鬼作崇,或中年无子,认为是中鬼在南天门阻止女阎王送子前来,就得把苗巫请来,烧黄蜡,打锣鼓,许下椎牛大愿。许愿后,如果病人转危为安,或求子得子,就说是牛鬼赐予的,于  相似文献   

3.
熊元正 《今日民族》2003,(10):41-46
苗族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等精湛的工艺,因此苗族的服饰绚丽多彩。 苗族发祥于长江流域的古云梦泽地区,然后自西南方向迁徙,湘西、黔南、桂北、滇东是苗族主要分布地区。苗族大分散小聚居于高山地带,因此支系繁多,语言、生活起居习惯、饮食、服饰、风俗彼此间都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苗族与芭茅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苗族的歌谣、习俗、祭祀、宗教以及生产等方面都有反映。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苗族的族源、历史、习俗、宗教等方面有一定意义。笔者学疏才浅,只能作一点不成熟的探讨请专家指正。 一、芭茅草与苗族歌谣有密切的关系 在苗族古歌中,有许多地方记叙到芭茅草,“猴子家开亲,接亲岩脚下,野果来当饭,石头来当蛋,硕鼠来当猪,青枫帽做碗,芭茅叶做刀,砍硕鼠冬冬。”(《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3集《开亲歌》第87页至第88页)。这首古歌记叙了苗族的初民在原始时代,过着  相似文献   

5.
苗族没有戏剧,这似乎在戏剧界已形成定论。苗族究竟有没有戏剧?针对这个问题, 1989年7月至90年5月,思南县民委组织专人在铜仁地区民委主任罗正铭带领下,先后深入 思南大河坝、大坝场、张家寨、鹦鹉溪等苗族聚居地,对高台戏进行了专题调查搜集,获得 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苗族不仅有戏剧,而且戏剧的丰富和独特,是令人兴奋和惊讶 的。 思南苗族高台戏是在苗族民间花灯、山歌的基础,上后逐渐吸取傩戏、湘剧的表演形式而 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现已流行 于印江、石阡、德江、沿河、凤冈、湄潭、务川和余庆等地。剧目发展到近百个。思南苗族 高台戏的搜集整理,它不但填补了苗族戏剧史上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思南乃至整个苗族族源、 戏剧、音乐、文学等都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又往往与苗族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成为苗族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探讨苗族民俗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对于了解苗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一、苗族图腾神话与古老习俗 苗族的图腾神话是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初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和习俗。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生存,每时每刻都在同各种植物、动物打交道,人与  相似文献   

7.
西部方言区苗族无论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较之东部和中部方言区的苗族都要复杂。其内部按语言、服饰、生活环境等分成许多“支系”。这些“支系”有的是他称,有的是自称。六寨苗族就是西部苗族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六寨”的名称是由有青山寨、大寨、新开寨、华匠寨、新寨、五龙寨等6个大苗寨而得名。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完全一致,邻近其他民族习惯称这里的苗族为“六寨苗”。1936年红军长征经贵州毕节时,华匠寨的王义佳等人曾率领苗民投奔红军,在红军首长王震等同志的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苗民自卫队”,在六寨苗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寨苗族自称mo~(43),主要聚居在大方县瓢井区的兴隆、八堡、新开、菱角等乡。所操语言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六寨苗族的人口已经达6000人。六寨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就文化教育而言,据不完全统计,97%以上的妇女(包括6岁以上的女孩)是文盲,50%以上男性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总人口的4%,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0.3%。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内部交际都用苗语,因此,25%左右的人不会讲汉语,20%左右的人听不懂汉语。本篇音系,就是按六寨苗语整理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甚广、支系庞杂的古老民族,因以其服饰多姿多彩而著称于世。 在黔西南自治州,苗族是该州主体民族之一。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计有苗族18O500人,占全州总人口数的5.1%。州境每个县都有苗族分布,且操苗语三大方言的苗族都兼而有之,可谓文系复杂,服饰多式多样,各具特色,种类齐全。故通过黔西南调查研究,对整个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本文着重论述其款式类型、研究价值、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苗族的族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组成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之一。苗族族源,早已成为古今学者研究的课题,但因苗族本身没有文字资料可考,加之种种历史原因,故至今仍众说纷纭。其中争论较多的是“三苗说”,唐代杜佑、宋代朱熹、清代王呜盛以及近人章炳麟、朱希祖等,都各有不同的论证。其次如蚩尤九黎说、蛮说、髳人说,也分别为吕思勉、林惠祥、章炳麟、凌纯声等所论列。多数学者依据历史文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苗族牛角图腾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每逢节日聚会,婚丧喜庆,祭祀仪式等活动场所都有牛角出现。它是苗族“集体无意识”的沉淀物,是苗族文化的显著标志。但至今,象牛角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它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它的深层内涵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资料卡片     
苗绣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由于长期进行有关苗族的研究。对苗族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首先就要求有个较准确的了解。五十年代开始,在国内对苗族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多年来我们都认为国内只有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有苗族分布。1979年我在北京民族宫参加全国民族工作三十周年成就展览贵州馆筹备工作中,发现安徽、江西也有苗族,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从有关材料上看到黑龙江省也有不少的苗族人口,这当然引起我们的重视,后来经调  相似文献   

13.
郭友亮 《求索》2008,(6):221-223
宋代帝王出于自身喜好和政治需要,在帝王登基、预立王储、选拔官员、修德鉴戒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利用占卜,与之建立了一种特殊密切的关系。占卜是帝王们决策的一个依据,是政治活动中一项起着或隐或现作用的工具,这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帝王们的喜好和提倡,影响着占卜术的演进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苗族史,首先就要遇到苗族的来源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又得涉及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本文就古代苗族的迁徙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今天的苗族,居住在贵州的最多;贵州的苗族,又以黔东南的最多。在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等省也散居一定数量的苗族。这些苗族是怎样来的?在现代研究苗族史的中外学者中,有的认为苗族系源于马来人种,由印度支那迁来的。他们的依据是苗族的体貌习  相似文献   

16.
白洁 《今日民族》2004,(7):45-46
贵州苗族姊妹节,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据苗族古歌记述,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节日里姑娘们邀约情人相聚同吃姊妹饭、郊游踩鼓、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  相似文献   

17.
苗族分布很广,有三大支系。从语言上讲,有三大方言区,即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和滇川黔方言区。各支系都有自己丰富的反映民族历史的古歌。属黔东方言的黔东南地区,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保存许多古风古俗,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古歌。这里,只谈谈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几个问题。一、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的概念范围已公开出版的苗族古歌,有田兵选编的《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马  相似文献   

18.
试谈苗族芦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是节日祭扫、喜庆丰收,还是婚娶丧葬、喜迁新居、大爱示偶以及农闲空余,都要尽情的吹舞唱跳,其中最隆重最普及的要数芦整舞。千百年来,苗族芦笙及其伴之而兴盛起来的芦签舞和芦笠曲,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贯穿着整个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成为苗族密不可分的民族精神支柱和相互间联系的纽带。芦整和芦签舞虽然不是苗家人所独有,但是苗族对她的酷爱程度和流行力度则超过其他任何民族,并已提高到了吉祥物的地位。芦签、葫芦笙、箫、竽等竹管乐器极其相似,其制作原…  相似文献   

19.
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与利用无论是保存还是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文章探讨了有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苗族的服饰与工艺品、风味饮食、建筑等)与无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节日庆典、社会组织制度等)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的一些问题,以期找到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和恰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