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蕴涵了思维的主体际向度。和谐思维的实质呈现为:倡导多元主体并存、肯定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强调矛盾运演的共赢结果等特征。由此,和谐思维突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理论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实践作为一项复杂而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人类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但是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仍然占有其一席之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成为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巨大障碍,因此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田辉 《桂海论丛》2011,27(3):42-46
在实践思维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中的内在矛盾,又使得中国共产党将实践思维发展到创新实践思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82年是实践思维起主导作用;1982年到现在是创新实践思维起主导作用。体制创新思维作为创新实践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逻辑。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只有立足于创新实践思维才能得到准确、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思维创新与侦查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侦查实践需要思维创新,走出思维定式的误区,让逻辑思维注入系统科学的思想,让非逻辑思维走出“被遗忘的角落”,让思维创新在侦查实践中异彩纷呈,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5.
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创新的哲学存在形式: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二者是分别标志创新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存在形式的哲学范畴,在界定二者科学内涵的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其意义,实践创新是人类诞生的标志性活动,是使人类不断得以改进和提升的社会活动,是使人类发展的根本方式,是具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的客观方面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等主观方面的抽象概括,是社会发展和主体提升自己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科学的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它对知识经济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华杰 《桂海论丛》2007,23(3):57-59
文章首先对创新实践的内涵和方式进行界定;接着阐述了社会进步是客体与主体相协调的整体性变革;客体方面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现实基础,而社会进步的核心内容则是主体的发展;最后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新实践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客体的一种对象性实践活动,创新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遵循相关规律,要满足各种条件。当前创新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传统文化观念抑制创新思维方式;教育体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社会管理模式束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应从多维度谋求创新突破:转变传统文化观念,建立现代思维方式是关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具备独立意识和自由个性的人是根本;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创新活动是在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意识的主体驱使下形成的社会活动,这个主体就是创新人物。研究评估某项创新活动的价值,首先要对创新人物主体的价值进行正确的判定,否则这种评估是不全面的,因此,创新人物价值的评估必然是创新活动价值判定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推进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新实践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思维主体与环境互动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抽象的反映 ,而客观事物正处于人的周围环境之中。这里说的环境 ,是指主体活动(本文主要指创新思维活动)的外部相关条件的总和。因而“环境”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抽象的概念。作为思维主体的人与环境是互动的、双向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创新思维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把握这些特点 ,便能较自觉地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开展创新思维的氛围 ,帮助个体提高在创新思维中对环境影响的驾驭力。一、环境对创新思维主体影响的客观性、制约性。马克思说过“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因…  相似文献   

11.
冯皓 《人民论坛》2012,(36):218-2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紧密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实践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具体施行中,要坚持思想与事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提高创新主体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2.
政治创新指通过对国家政治系统、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进行新的认识、判断和改变,促使政治要素及其结构与运行发生某种质的变化,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政治创新包括政治理论创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技术创新和政治机制创新。我国政治创新的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是政治创新的主体。政治创新的结果必须以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创新活动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一种创新理论的产生,与理论创新者的主体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无私无畏、玄思博览,是理论创新主体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理论创新的前提、关键、品格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创新的实践,蕴涵着创新的精神,凝聚着创新的成果,充分展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5.
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探索创新规律,为推进铁路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保证。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有新的认识,以认识提升引导思想解放,以观念创新推动改革实践,以思路突破促进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一条创新之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运用、发展和创新.其中,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模式创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发展现以及制度或体制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中的“中国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整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理解、认识与改变世界,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的、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会内化为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方式,直接引导、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运用这种变革了的新思维方式来理解把握和践行实现“中国梦”,将导致我们能够形成和巩固对于它的本质内涵、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等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思维定势是创新性思维的阻碍因素,这种认识存在着局限性.通过从形体和影像两个层面分析思维定势,不难发现思维定势与创新性思维不仅有统一性,而且其对立也不是绝对的.反复的习常性的实践活动能产生习常性的思维定势,而反复的创新性实践也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表现在: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表现在:传导性、基础性、中介性。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表现在: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评价性、先导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探索,阐述我省构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构成.文章从我省科技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建议通过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体系各构成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在我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