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列杀人犯罪案件数量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女性为侵害目标的系列杀人案件占大多数.本文对30起案例中的犯罪人从9个维度、被害人从3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1)系列杀人犯罪有一定规律性;(2)被害人中有一部分属于有责任被害人;(3)系列杀人犯罪人不全是变态者.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预防系列杀人案件发生、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启示,以期为预防、减少此类恶性案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淫欲型系列杀人犯罪的特点 淫欲型系列杀人犯罪,不是规范的法律用语,而是刑事侦察部门约定俗成的业务用语。它是指同一犯罪主体(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分子),基于发泄性欲的初始动机,两次以上杀害女性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有的系列杀人犯罪活动兼有发泄性欲和图财双重动机。笔者只将那些以发泄性欲为主要动机,在杀人后附带劫走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者视为淫欲型系列杀人;而那些以图财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系列杀人犯罪已构成了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要最大限度地遏制系列杀人犯罪,仅依赖公安机关“命案必破”的机制和单兵作战是不够的。社会应该从系列杀人犯罪的成因着手,针对性地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中心,社会各部门及公民参与的防控网络和打击系统,形成完善的集立法、司法、社会、防范和侦查对策为一体的惩治对策体系,这样才能以打击系列杀人犯罪为突破口,实现打击刑事犯罪的整体推进,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4.
杀人犯罪侵犯公民最基本的生命权,是性质最恶劣的犯罪。对各类杀人犯罪中被害人自身、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被害时间、被害地点出现的一些特征进行统计和归类,并进一步分析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同时在杀人犯罪的预防方面,提出了坚持社会、社区、个人三层次,并引入情境预防,从而实现多维度预防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杀人犯罪日渐增多。从1991年元月到1996年5月,仅山西省运城地区(十个县和三个县级市)共发生杀人犯罪案件就355起。杀人犯罪的特点多是爆发性、即兴性、失望性、疑惑性、激情性;另外也有雇佣性、流动性、病态性、逞能性等。  相似文献   

6.
故意杀人作为传统的自然犯罪,正以超常规的犯罪形式愈演愈烈。极端故意杀人现象的出现,尤以儿童为对象更为凸显其故意性、极端性与难以防控性。文章以特殊的弑童为视角,着重剖析犯罪的人性本能,具体从个体的生物属性、身心控制、性格导向、欲望实现、对象选择、忍受限度、人格推动以及死的本能等八个方面明晰行为人的犯罪本能,进而为预防和减少极端故意杀人型的犯罪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7.
系列案件中的犯罪思维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思维定势是系列案件作案人的犯罪思维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侦查人员为了能够识别和查找系列犯罪案件的作案人,必须对作案人的犯罪思维定势进行剖析.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的犯罪思维定势可以分为常态人格特征的犯罪思维定势和变态人格特征的犯罪思维定势.这两种犯罪思维定势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前者在形式和内容上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或"规律性"特征;后者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非稳定性"或"缺乏规律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互动关系是故意杀人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杀人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这三个阶段,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影响甚至推动了杀人犯罪的产生和发展。在杀人犯罪行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被害人过错这一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农民纠集流窜犯罪是近几年来别事犯罪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该类犯罪以伙数量急剧增多·农民成员占案犯总数比重增大.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流动性日渐洲强.严还危从城乡稳定与安全。一、"2·15"特大系列杀人抢劫案件与侦破工作1996年2月15日.淮阳县搬口乡毛寨村村民毛迪、毛成亮兄弟二人在清水河滩挖沟引水灌溉麦m,挖出具头部有枪伤、脖子上套着绳索的无名男尸。接到报案后.淮阳县公安局侦技民警迅速奔赴现场(开展紧张的侦破工作。侦查人员根据死者衣着和鞋底磨损程度、部位认定死者系水地或外地来淮阳的机动车司机,并以埋尸现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激愤杀人是指受到被害人重大过错刺激,导致行为人处于强烈的冲动下即刻或在合理的时间内自愿实施的杀人行为。对于激愤杀人,基于复合的冲动因素和道德因素的考虑,应当从宽处罚,但我国现行立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实践中适用标准混乱。考察各国对于激愤杀人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刑事立法体系实际情况,可采用"修正案+解释"的方式将激愤杀人在故意杀人罪中明文规定。在刑罚配置方面,需注意区别于"情节较轻"且明确排除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杀人类犯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危害。以往对杀人类犯罪的研究多在刑法学范围内进行定性分析和在侦查学范围内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通过对82名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分析他们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口类型、籍贯、婚姻状况、前科、性格、犯罪意识和犯罪归因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特征,期望这些研究结果能有助于研究者认识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对侦查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海岩的创作以公安题材见长,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刑事案件在他的笔下情节真实自然、宛若天成,其中的刑事被害人各不相同。研究其人物性格的特点,对于积极预防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意义不可低估。海岩系列作品①中的被害人形象,从刑事被害人学的被害人责任角度分析,可分为有罪的被害人、有责任的被害人和无辜的被害人三类,他们的被害原因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初现倪端,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雇佣杀人犯罪的新特点,如缩减雇佣环节,降低雇佣成本,雇主身份"平民化",隐蔽性更强,犯罪跨区域性特征增强等。网络雇佣杀人犯罪是传统雇佣杀人犯罪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应加强研究网络雇佣杀人犯罪的新规律,统筹利用传统侦查手段和科技类侦查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侦查信息化建设,寻找有效的侦查方法,提高此类犯罪的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犯罪分子以报复社会为目的严暴犯罪突出,犯罪分子作案的手段、工具也不断翻新。最近,吉林地区发生一起使用射钉枪实施杀人、抢枪的严暴犯罪,反映出一个新的犯罪动向。今年7月24日上午,吉林市龙潭区发生一起入室杀人抢枪案。两名歹徒潜入该区检察院书记员常国义家,用射钉枪将常杀死,抢走常佩带的“54”式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射钉枪是一种建筑、装修用的工具,体积小,有一定的杀伤能力。因对此种工具没有严格管理,大量流入社会,对社会治安构成  相似文献   

15.
杀人碎尸案件是命案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该案件中被害人身份不清、第一现场不明,大大增加了案件侦查的难度。在此类案件中,杀人又碎尸这一行为往往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想隐藏犯罪行为、逃避侦查,或者是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或者通过碎尸来满足某种变态的欲望。在侦查实践中,可以将传统的侦查方法和信息化的侦查手段结合起来。特别是利用DNA技术、Y-STR 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在查明死者身份、甚至是发现犯罪嫌疑人时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进一步完善证据,认定犯罪。  相似文献   

16.
犯罪情境预防注重研究犯罪的时空、机会和条件等因素对犯罪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力图减少和消灭影响犯罪发生的各种情境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杀人犯罪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令人感到恐惧的犯罪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暴力犯罪。杀人犯罪具有多发性、多变性、多样性和多因性等特征。找准杀人犯罪发生的主要情境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情境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杀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论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当前在农民家庭发生多、中老年作案多、夫妻间发生多及犯罪呈上升趋势等特点。造成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发生的原因有 :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婚姻危机、迷信及邪教诱惑、封建家庭纲常伦理影响、赌博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预防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的发生应当从 :使全社会都重视家庭问题 ;树立健康向上的婚姻家庭观 ;构建化解家庭矛盾机制 ;建设家庭文化健全家庭教育功能四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家庭成员间的杀人犯罪是最为严重的家庭暴力犯罪。当前在农民家庭发生多、中老年作案多、夫妻间发生多及犯罪呈上升趋势等特点。造成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发生的原因有 :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婚姻危机、迷信及邪教诱惑、封建家庭纲常伦理影响、赌博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预防家庭成员间杀人犯罪的发生应当从 :使全社会都重视家庭问题 ;树立健康向上的婚姻家庭观 ;构建化解家庭矛盾机制 ;建设家庭文化健全家庭教育功能四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药家鑫案件使"激情杀人"这一概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激情杀人的案件逐渐增多,而我国刑法没有对激情犯罪作出明文规定,使得激情杀人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成为学界和司法实践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药家鑫案件为视角,参考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对激情杀人的认定和量刑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杀人碎尸案件,是指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之后,又行分尸灭迹的特大案件。杀人碎尸案件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认为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必要性;在客观上存在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可能性;在心理层面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不得已性。杀人碎尸案件侦查,大体有两种模式:从尸块——尸体——被害人身份认定——因果关系调查及临死前行踪调查——犯罪嫌疑人的模式;从抛尸现场——杀人碎尸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