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莞地区外来工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g JD  Chen YC  Zeng JL 《法医学杂志》2002,18(3):135-136
目的研究东莞地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东莞市公安局1990~2001年的法医学检案中遴选的284例SMDS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SMDS猝死者的籍贯、年龄、性别、死亡季节的分布及死亡经过、尸检所见的特征。结论此项研究为下一步进行SMDS的流行病学研究积累了初步资料。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猝死居猝死发生率之首,除了心血管疾病等因素之外,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血管损伤致心源性猝死也时常发生。在法医学司法鉴定案例中,因部分猝死案例有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案情调查可以发现心电图呈现缺血或者心律失常改变,但尸检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病理改变,故法医病理诊断该类型猝死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源性死亡的原因和机制,寻找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源性死亡的特异性指标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常见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及心血管毒性进行总结分析,为下一步开展抗精神病药物致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研究及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南猝死(sudden death,SD)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2017年尸体检验的363例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季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等猝死相关因素。结果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35~55岁年龄段为猝死高峰,发病后6h内死亡率较高,各季节死亡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导致猝死的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冠心病、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病、肺炎、肺动脉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过敏。运动,输液、手术、药物以及轻微损伤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意识障碍或昏迷、胸痛或胸闷以及腹痛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死亡前症状。结论中年男性猝死最常见,是猝死防治的重点人群。在法医学鉴定和猝死的防治中应对不明原因猝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法医病理检验特点,为探明其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回顾分析发生于云南省的81例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年龄、性别、死亡时状态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解剖检验和组织学检验结果。结果 81例不明原因猝死中7例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74例为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具有时间、空间和家庭聚集性,死亡时清醒状态较多。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以男性较多见,死亡时以睡眠状态居多。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病理改变以心肌炎为主,同一家庭内死亡案例间病变可互不相同。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常见的心脏病变依次为心肌脂肪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纤维断裂等非特异性病变和心肌间质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特征,其病因可能与季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大多数具有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SCN5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几年来,国内外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的报道逐年增多,对其死因的界定是法医工作者深感棘手的问题。随着病因学向分子水平的深入,心脏病研究已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证实了一类“原发性心电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与SCN5A突变引发的钠通道疾病有关,本文回顾了法医学中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的特征及临床医学中几种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分析其相关性,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诊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CR  Xue SH  Wang YY 《法医学杂志》2006,22(6):445-447
过敏性休克死亡在临床医学及法医学鉴定中较为常见,但过敏性猝死的死后诊断一直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一大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过敏性死亡血清IgE、组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P物质的含量以及其在肺脏和胃肠等组织中的免疫表达,试图为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准确的形态学依据和诊断指标。本文就过敏性休克死亡法医学诊断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猝死是一类特殊的疾病死亡形式,严重威胁着社区人群的生命安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一直以来是法医病理学鉴定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病理学、虚拟解剖学等角度综述了SCD的法医学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猝死的形态学鉴定、死亡原因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例海洛因滥用相关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相关案例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海洛因相关死亡案例死者的一般情况、毒品使用方式、死亡原因、法医学检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案例的死亡原因及法医病理学改变。结果本组案例死者多为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组织病理学检验为非特异性改变。死亡原因包括海洛因使用(或泄露)后急性中毒死亡(13例,占65%)、滥用海洛因后继发性疾病(3例,占15%)、吸食海洛因致吸入性窒息(2例,占10%)及戒断综合征导致死亡(2例,占10%)四种。结论海洛因滥用相关死亡者的法医学鉴定,需在全面系统的尸体检验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对死者体内海洛因及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综合案情资料、现场勘验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这一名称自渡边富雄1977年提出以来,在法医检案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徐英含李德祥等曾经作过报道.现将我室所经历的三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一、材料本文尸检材料系我室1985年1月~10月,经案情调查,法医学尸体剖验,毒物化验等,在排除暴力死的前提下,确立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尸检资料.大体标本经福尔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首次对5例青壮年碎死综合征和11例非心性死亡对照组进行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的研究。发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5例中有3例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阳性。11例非心性死、对照组心肌细胞内纤维连接蛋白均呈阴性。说明上述3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心肌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实属早期心肌梗死。该研究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死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早期诊断作用。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HSP70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传导系统内HSP70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右心室肌HSP70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部位心肌组织(P〈0.05)。结论HSP70作为一种应激反应的介质参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发生过程,并对心脏起到保护性作用。HSP70可作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0例青壮年猝死综合征、20例正常对照心脏标本的左右心室肌、窦房结、房室结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学染色,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PKC分布及强度变化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青壮年猝死者心肌细胞PKC平均灰度值及面积代数和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青壮年猝死者窦房结中的PKC平均灰度值大于房室结(P〈0.05)。结论PKC作为体液调节的途径之一,参与青壮年猝死发病过程,并起到保护性作用。PKC可以作为诊断青壮年猝死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心源性猝死案例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旨在厘清死亡原因中的诱发原因、间接原因及直接原因等因素在猝死发生过程中所占有的比重,以期对法医鉴定意见的形成和使用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绝经前的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而卵巢切除或绝经的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升高,与同龄男性相近或相同。在法医学中,猝死,尤其是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显  相似文献   

15.
Cao Z  Guo ZY  Zhu BL 《法医学杂志》2010,26(4):290-29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外伤性SAH与病理性SAH,其中外伤性SAH是头部外伤的常见表现形式,同时也往往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本文根据法医学实际鉴定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阐述了SAH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检查要点和死亡机制,并尝试将外伤性SAH分为脑损伤伴发性、脑底血管破裂性及局灶性SAH 3种类型以便于理解。  相似文献   

16.
猝死综合症用来泛指急死后是用传统检查技术手段未能发现致死病变的情况。由于原因不明,其诊断和病因学的研究均十分困难。猝死综合症的诊断是法医学尸体检验实践中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与猝死有关的发现不断报道,有希望用于法医学实践,用于将此类猝死进一步分型,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栓塞猝死的法医病理学检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i DM  Yan HQ  Wang ZS  He YH 《法医学杂志》1999,15(2):73-74,76
对50例肺动脉栓塞猝死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肺动脉栓塞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创伤(42%),心脏疾病(32%),外科手术(20%)等。血栓栓子多来源于下肢静脉(80%);其次为心腔内附壁血栓(20%)。发生猝死高峰季节为10~12月;低峰季节为4~6月。猝死场所多见于医院内。最后提出了该病的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连接蛋白43与心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部分心性猝死者死后尸检时心脏没有发现明显病理学异常征象,过去均将其归属原因不明的猝死范畴。近年来研究显示,心肌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对于心性猝死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Cx43结构、功能以及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猝死综合症用来泛指急死后是用传统检查技术手段未能发现致死病变的情况。由于原因不明,其诊断和病因学的研究均十分困难。猝死综合症的诊断是法医学尸体检验实践中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与猝死有关的发现不断报道,有希望用于法医学实践,用于将此类猝死进一步分型,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