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报纸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一方面全面强化新闻性,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专副刊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专副刊如何通过创新赢得有效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浅论副刊     
一、关于副刊概念的异议 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新华词典》:“报纸上刊登新闻体裁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如文艺副刊等。因与报纸的主体(即新闻和评论版)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名”。从上述权威的解释看,副刊的概念是不准确的,造成了人们的认识上的混乱,其错误有三:一曰对象上  相似文献   

3.
在《方志敏文集》里,我们看到方志敏的早期作品《呕血》、《我的心》、《同情心》以及白话小说《谋事》,均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上面。方志敏最早写的一首散文诗《哭声》,也在《觉悟》上发表了。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方志敏几篇作品都发表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民国日报》于1916年1月22日在上海创刊。五四运动期间,增办的副刊《觉悟》,其创办人聘请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陈望道、施复亮等担任编辑。副刊《觉悟》宣传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影响很大,很受青年们的欢迎。1922年…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新闻版面在今天的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是吸引、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副刊版面便是在滋润、养育读者的灵魂。相对于新闻的快捷、朴拙、强调冲击力、追求爆炸效果来讲,副刊对读者灵魂的滋养则更加温暖、轻盈、更负有人文关怀。正是在这种人文关怀的昭示之下,副刊版面如何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给读者建立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副刊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高科技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浮燥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需要丰富多彩的情感支撑;越来越需要给心灵寻找一处宁静的栖息地,去细细地品味生活,感知人生。报纸新闻版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来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5.
一副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我国的报纸就有了副刊。真正确定副刊名称是上个世纪20年代。北京《晨报》刊登副刊文字的第7版定名为“晨报附刊”。是孙伏园请鲁迅起的,而后徐志摩又正式改名为“晨报副刊”。自此副刊开始勃兴。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审美性、休闲性见长,长时期地成为广大读者的精神乐园,成为普通群众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日,对于报纸副刊的诸多争论和分歧已经被普遍意义上平面媒体的生存危机所暂时覆盖,但是困扰我们的命题却一个也没有减少,其中最容易引发理念之争的,应该就是副刊新闻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彦加 《唯实》2003,(4):92-93
编者 :在旧年新年交替前后 ,《唯实》副刊向部分赠送刊物的有关专家寄去了“征求意见表” ,请他们对 2 0 0 2年副刊发表的文章作出评论 ,对今年将开的专栏及如何办好副刊提出意见。随后我陆续收到专家返回的“意见表” ,我在此向这些专家、朋友表示敬意和谢意 ,你们的一句一字包含着真情 ,这就是你们对刊物真切的爱护和支持 !2 0 0 2年上年度有省以上 5家报刊转载了副刊 8篇文章。梅桑榆的《“官场定律”评释》分别被人民日报社办公厅研究室主办的《思想理论动态参阅》第 5 0期 (总第 1 1 89期 )和 2 0 0 2年 1月 1 7日的《报刊文摘》转载。…  相似文献   

8.
一、办报思路   报纸副刊的客观地位决定了它的主观定位,即甘当配角,一切围绕主报展开工作,服务全局,谋求创新,办出特色。因此,报纸副刊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尊重事实和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找准属于副刊的特殊性,即鲜明的思想性、有益的知识性、较强的娱乐性、健康的趣味性和独有的文学性,要贴近本地区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加强社会新闻的报道。批评报道要突出治病救人的目的,引导大众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并有与之和谐的活泼、轻松、多样的版面风格,力求在配合主报的发展中,增强可读性,为整个报社工作锦上添…  相似文献   

9.
金庸先生说:“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 作为现代报纸“四大基本构件”之一的副刊,正以其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魅力,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与新闻共同担负着服务读者、吸引客户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副刊,作为报纸的特色文化品牌,其核心竞争力必然体现于地方文化的表现与传播上,因为这是媒体本土化战略中最富有人文魅力的部分。副刊表现地方文化,本是一出唱了多年的传统老戏,然而随着媒体副刊改革的不断推进,这  相似文献   

11.
元三 《党史博览》2010,(4):52-53
1956年9月20日,《解放日报》创办了《朝花》副刊,此后一直没有中断。杂文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思想评论.是副刊的压轴戏。没有言论的副刊,总给人以轻飘飘的感觉。《朝花》杂文的作者,坚持领导干部与名家两结合,老中青三结合。《朝花》创刊后,虽然发表过一些领导干部如张春桥、杨永直、李家齐等的杂文,但总的看还是发表名家的多。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一张报纸的副刊作为正刊的补充和延伸,具备有正刊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在中国新闻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媒体发展的多元化,人生价值的多元化,报纸副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于是有人感叹副刊的“没落”、副刊的“沙化”、副刊的“悲哀”,于是也就发出了“重振”副刊的呼唤。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副刊更是面临着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报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类报纸从增加版面开始,开启了一个所谓"厚报"的时代。"厚报"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各类报纸副刊空前的发展,休闲、副刊版面大幅度的增加,成为报纸和读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亲近点和卖点。  相似文献   

14.
副刊,特别是综合性文艺副刊,是我们各类报纸的传统品牌,是整个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的报纸副刊,一方面过去由于受过分强调配合中心宣传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片面理解从俗、为大众视听传媒侵染、冲击,因此,面临严重的挑战和重新审视。作为报纸副  相似文献   

15.
1927年5月23日,在汉口出版的第60号《中央副刊》(当年3月创刊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李大钊同志略传》的文章。这是李大钊烈士于那一年4月28日在北京壮烈牺牲后,报刊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党报研究会2001年度副刊(星期刊)妇作品评选,日前已经揭晓,31家报社的250篇作品参加了评选。经过各位评委的反复遴选,有39篇作品获得一等奖。屈指算来,自中国报业协会大中城市党报副刊委员会成立后,迄今已进行了四次好作品评选活动,四年来,党报副刊工作委员会所开展的好作品评选和各项交流活动,既提升了党报副刊、星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更见证了报纸副刊、星期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发展与进步。当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会欣喜地发现,报纸副刊正在与时俱进,赢得广阔而有效的发展空间。“新闻性”让专副刊作品更具魅力记得报纸改版热初起之时,专副刊的命运不容乐观,在“扬新闻”,“抑专副刊”的氛围下,专副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李奕萱 《理论学刊》2006,(9):117-1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加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是传播新文学最为得力的四种副刊,被人们称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其中,《晨报》副刊以它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其他进步副刊一起开创了影响中国文艺副刊近百年的优秀传统:以艺术的方式传播思想、提供新知、开启民智,保存和承传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晨报》的前身是《晨钟报》,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党的机关报。1918年12月,《晨钟报》改组《晨报》出版。《晨报》在第七版专刊登载小说、诗歌、小品文和学术讲…  相似文献   

18.
读孙犁的讣文,才晓得卓越的孙犁原来只是个”副科级”。这个1938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建国后的政坛上了无“进步”,他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行政职务是《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我始而叹惋,继而感动,最终折服了。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22):18-18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加州理工学院继续高居榜首,牛津大学的排名则上升了两位(超过哈佛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二。在排名前200位的全球高校中,美国以76所的总数独领风骚,英国总数位列第二,法国也有7所高校上榜。  相似文献   

20.
地方报纸面向千千万万基层读者,做好副刊的文艺批评工作,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密切报纸与读者的联系,提高报纸活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如文艺创作要顾及社会效果一样,文艺批评也要讲究社会效果。这不仅是文艺评论家的问题,也是有着广泛群众性的问题。如何加强报纸文艺批评在读者中的良好影响,是摆在文艺副刊编辑面前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