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前时期中国与日本列岛间即已产生文化交流,尔后,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交流的进程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集中表现在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方面。日本文化面貌的改观及社会变革与此息息相关。作为日本文明曙光期的公元前3世纪,以及日本开始全力输入隋唐文化的公元7世纪,不但是日本社会飞跃的转折点,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进程的中界点。10世纪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文化交流是随着人类迁徙自发地进行的,它大约始于距今10万年以前,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旧石器中晚…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相似的文化,相同的容貌。早在隋唐时代,日本就派遣隋使、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政治,经济。然而在日本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的政治精英们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直到“脱亚人欧”,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我们了解日本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我们彼此的交流和沟通,更有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一鸣 《新东方》2016,(4):71-73
思考日本文化的来源,不能局限于以日本为中心,而应当放到东亚文化当中来考察。日本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力量,逐渐凝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日本文化。而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制度、文学艺术等的生成与发展都曾产生过较为深远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蔡陈聪 《求索》2007,(3):50-52
近代以降,中日应对三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方式、领域和程度不同,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和结局亦不同。中国现代化进程长期落后于日本,其深层原因在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因素的内在差异,表现为中国人的文化保守心态与日本人的文化开放心态、中国人的一元价值观模式和日本人的多元价值观模式、中国人的克己意识与日本人的自尊意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等方面。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文化差异,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对于实现全球化进程中的中日“文化自觉”、“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可领悟到一系列有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群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10,23(4):64-70
中国国粹主义文化思潮与日本政教社派的"保存国粹"运动密切相关。"国粹派"主将章太炎的思想和主张同样受到日本国粹运动的影响和启发。章太炎青睐印度文化但看轻日本文化,加上日本政府勾结清政府打击中国革命和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的真实意图和险恶用心,促使章太炎在宣传保存国粹,以及如何进行保存时,选择印度而不是日本作为保存国粹的参照对象。章太炎国粹思想的萌发、转变到最终形成,与他对日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特别是日本亚细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妙语     
《时事报告》2010,(7):5-5
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 ——温家宝总理在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时,引用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先生的话说明.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博士以独自的体验,探讨了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揭 示了日本民族文化来源的多元化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至今已发展成为日本的应用学术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13.
张振兴 《友声》2007,(6):13-14
应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陈昊苏会长率对外友协代表团于7月2日至7日访问日本东京、新渴等地。代表团拜访了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日方组委会委员长、日本经团联会长御手洗富士夫,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辻井乔及新渴县知事泉田裕彦等日本各界人士,就巩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强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4.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15.
育城     
江南古镇——德清县新市镇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东去30公里,便是乌镇和西塘,往北30公里外,有南浔、周庄、同里。与这些江南古镇相比,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1的新市,其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更别具一格,商贸时间上可追溯到两晋,地域上辐射到日本、南洋,还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傅光宇 《思想战线》2001,27(2):50-53
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和日本农业神祭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不同的是,日本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除受中国汉族影响外,又与日本民俗相结合,形成"山神与田神--三合原理和农业神的轮回".而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则与上古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相关,它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其民族固有的文化成分,故显示出与日本农业神祭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人看日本,确实有几个毛病。其一是先天的:一说日本就扯到中国,好像除了漫画,满日本看见的到处是中国文化。中国人在日本很快就学会弯腰撅腚,而西方人不会,日本人学他们握手,这正是中日文化同根的现象。但过淮为枳,何况过了海。"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不能用中国人的眼光和心思一厢情愿地诠释日本。例如有文章介绍皇太子的女儿上学也得跟普通人家一样带饭盒,写这么一  相似文献   

18.
吴雨平 《求索》2007,(11):194-196
儒家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占支配地位,而且自汉代以后,成为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国家共辜的精神财富。日本汉诗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延伸,儒家重政治功利的实用主义文学观深刻而持久地支配了日本汉诗的创作,形成了日本汉诗迥异于和文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几乎每一个到过日本的中国人都会赞美日本环境的清洁与优美,钦佩日本举国上下对环境保护倾注的努力和热情。在日本社会经济实现高度发展的今天,日本的环境保护已由过去代价沉重的以治为主转为人人注意的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上来看,妈祖信仰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受到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秩序的重要影响,其随着中日贸易的发展先由中国传播到西日本九州岛,然后再进一步传播到东日本地区。落海妈祖像漂至,倭寇掠夺妈祖像至日本供奉,华商、华僧与难民的带入以及日本信徒自发传播是妈祖信仰东传日本的主要途径。循此途径,平户、五岛地区和萨摩地区以及长崎地区成为日本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承地。妈祖信仰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体现了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互动,还揭示了文化层面的融通,对于当今的区域联通理念及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