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资本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思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维度。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需要文化的辅佐,文化发展需要资本提供动力,这既表现为资本的文化逻辑,又表现为文化的资本逻辑,两者在发展逻辑上呈现出相融共生的特点。必须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由资本掌控的,即它是以资本为原则的,资本逻辑就是它的发展逻辑。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宰制文化,必然导致社会陷入普遍的异化和拜物教之中,人的精神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会随之物化。因此,随着文化权力的终结,资本权力也将终结。以追求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文化,完全可以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为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赢得空间。但是,文化的资本逻辑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永远只能做资本的"奴仆"。只要"资本"主导整个社会,资本主义要真正实现自身的超越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正确审视资本与文化的关系,在制度的层面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哈维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针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强调资本帝国主义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形态,权力的领土逻辑与资本逻辑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进而对其理论进行理论性的说明和评价,分析了资本帝国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3.
大卫·哈维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资本主义逻辑布展的空间形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视域。然而大卫·哈维在为我们解析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思想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在继承马克思批判思想的同时,透露出蕴含其中的关于阶级的理论,这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主义空间布局过程中各阶级的地位和力量的演变,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且日益加深的多层次阶级矛盾,为我们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阶级状况提供了清晰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如何界定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的特质,存在着"垄断资本分析范式"和"帝国主义批判范式"两条主线。前者以"垄断资本"形式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后者则以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为中心。承袭"帝国主义批判范式"的新帝国主义论,强调的是资本逻辑已经从地理学意义上的显性广度空间扩张转向了文明学、人类学意义上的隐性空间扩张,并最终打造出资本力量操控一切、人们普遍认同的全球控制社会。新帝国主义论实际上就是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逻辑批判,它体现出当代左派思想家对资本逻辑向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的忧虑与反思,但过于渲染资本逻辑的无法操控,一方面不符合民族国家主权力量依然强大的事实,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悲观论调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在海尔布隆纳看来,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回答了“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海尔布隆纳主张从“本质”和“逻辑”的分析框架入手去探讨这一问题:“本质”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逻辑”指的则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在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基础上,海尔布隆纳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财富和权力相统一的“积累资本的欲望”,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则是由其“本质”所驱动的,对资本主义逻辑的分析最终关涉的是资本主义的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分析”,而不可能做到准确地预测资本主义的未来.虽然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预期”.无论如何,在思考资本主义可能变成什么之前,我们必须想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2)
大卫·哈维在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空间问题"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之中。大卫·哈维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已经由阶级对立问题转变为资本的"过度累积"问题。面对资本的"过度累积",资本主义通过"时空修复"的方式缓解了危机的爆发,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在修复的过程中引发了"不平衡地理发展""新帝国主义"实践等消极的后果,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反对资本主义的浪潮,完美地诠释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一幅"二重裂变"的壮丽图景: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史诗"般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历经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这二者的相互交织构成了现代社会矛盾裂变的典型特征。如此声势浩大的"二重裂变"之所以恰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发生,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得从"内力"着眼,此处的"内力"其实就是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作用。可以说,资本逻辑二重性的应力是现代社会发生"二重裂变"的原动因。探讨现代社会的二重裂变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主体性逻辑,蕴涵了哲学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维度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历史维度。马克思扬弃了自然支配的客体性思维,按照"自然的支配—支配自然—自然的全面复活"的主体性逻辑,科学衡量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的主客体形上标准,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缺陷,提示了新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深层意蕴,在发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静 《学理论》2012,(25):48-49
通过对阶级理论的分析,阐述了阶级斗争到阶级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它对我们思考、分析、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我国现阶段所长期存在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体现了社会历史逻辑与资本批判维度的统一。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晚期垄断阶段,一系列社会政策与意识形态的调整,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结构性危机与阶级冲突,使得马克思的危机理论遭遇巨大挑战。20世纪后半叶,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趋势的判断,将生态危机的考察联系到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阈。  相似文献   

13.
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新的阶级阶层分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伴随现代信息资本主义转型的是全球阶级概念的涌动和浮现,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雇佣劳动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代西方城市中间阶级中的非剥削性中间阶级日益无产阶级化、贫困化,剥削性中间阶级则日益依附于大资本。社会日益两极分化、矛盾迭出,证实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断言。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自然从未缺席;相反,不可化约的自然始终是一切人类活动得以可能的存在论前提。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思索为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象化的劳动使人和自然都陷入异化的危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反自然""反生态"的内在本性,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与人的异化相对应的自然的抽象化和被蔑视。通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瓦解资本逻辑,使市民社会过渡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它都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道路的经济逻辑与20世纪欧洲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逻辑本质不同。只有科学创设中国政治经济学,才能准确表征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保障中国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良性运行。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表达,亦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发展逻辑。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只能是在合法和合理地使用资本逻辑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与马克思原初剩余价值逻辑和唯物史观逻辑具有同一性,只能是对资本逻辑进行批判的经济逻辑和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中间阶级"这一概念时,主要是用来描述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级,即把中间阶级等同于小资产阶级.对于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导意见是它作为一个阶级将整体消亡,被无产阶级所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谈到过不同于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类似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但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以上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吸取阶层分析法的合理内核,赋予其中间阶级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张惟英 《团结》2002,(3):46-47
1959年,社会民主党内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讨论。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是不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过去社会民主党人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将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悲剧,尤其是希特勒法西斯的统治后,他们认为历史规律是靠不住的,希特勒在一夜之间就摧毁了社会民主党以前取得的所有民主成就;同样,资本主义的崩溃也是不能指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的崩溃并没有使任何一个问题得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当今西方社会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国内学界也引起广泛关注.但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国内外学界存在着诸多分歧.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思路出发,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变迁联系起来,将后现代主义界定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