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提出了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和对资本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不以构筑正义的一般理论为目的,而且关于正义本身的争论也不在问题意识之内,但正义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理论架构的核心.因为,他的经济学不只限于说明经济现象,而是通过说明现象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不单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还要揭露其否定性.因此,马克思的正义问题的焦点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探究社会革命何以可能是卢森堡的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关切。卢森堡以她所坚持的资本主义危机论与群众运动自发论,论证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革命的客观历史基础和主观能动要素,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辩证关联的维度为追问和论证社会革命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根据,进而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另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者极力推崇,而对后者则无情拒斥。卢卡奇、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批判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认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富裕社会。但同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认为机器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了。这样,异化理论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2)
生态危机理论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本·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新发展的一种反映和回应,他提出的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思想,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变化形式和趋势。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的性质同时,阿格尔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探讨了克服消费异化,解决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途径,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空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资本主义危机变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伯恩斯坦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截然相反的结论,对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修正"和堪称有体系的"批判"。罗莎.卢森堡从信用、企业主组织的发展本身并不足以改变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更不足以消除一定社会的基本矛盾等方面驳斥了伯恩斯坦对"崩溃"理论、危机理论等的责难与怀疑,并从具体事实方面剖析和驳斥了伯恩斯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理论。  相似文献   

8.
"感性"话语及其蕴含的审美之维,作为西方理性权威的突围者,在近现代和当代具有政治美学的意蕴。从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经由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到朗西埃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的批判,"感性"都被看作理想社会建构的重要维度。无论是马克思的"感性的解放"、马尔库塞的"感性的重建",还是朗西埃"感性的分享",其理论的旨归或是批判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而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审美王国,或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理性导致的单向度的人而诉求总体的人,或是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倡导审美的民主。由此马克思、马尔库塞与朗西埃为人们呈现出脉络清晰的政治美学发展谱系。  相似文献   

9.
王天民 《理论探讨》2005,4(5):42-45
马克思的伦理批判与其伦理追求是统一的,马克思的伦理思想间接映现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追求的制度伦理,即对人的自由的自我创造予以充分地制度保障的伦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憧憬的生产伦理,即使人的自由的自我创造获得现实的实践方式的伦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人际关系的批判映现着马克思所倡导的人际关系伦理,即体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关系的伦理.  相似文献   

10.
阳海音 《理论探讨》2007,23(1):53-56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既有过沉默,退让,又有言辞激烈的批评。伯恩施坦从劳动价值论入手,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否定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质疑"崩溃论"、"剥夺论"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进而否定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考茨基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了解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争论,对于我们了解全球性金融危机,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精髓,更好地指导当今经济建设的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现实的问题,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去吸取经验和营养。马克思早期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与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家发生了理论视野的分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宗教、人们的观念、道德等的异化应该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化中去理解。他因此与恩格斯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由宗  相似文献   

13.
戴维·佩珀为马克思生态思想做出了"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辩护,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具有内在相关性。他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路线,揭示了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揭示出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1)
社会危机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哈贝马斯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形式的分析和解决途径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理论。哈贝马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同时提出了围绕摆脱社会危机走向合理化文明这两个理论,在为学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以交往行为理论为中心的基础上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透析和批判,这一学界重要的理论发现虽然仍存在不彻底、理想主义等缺陷和弊病,但哈贝马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褒贬和论断的详述,以及其对于摆脱资本主义新时期社会危机基础的解决途径,给予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乡分离及其阶级对立,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揭示了19世纪资本主义土壤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阐释了共产主义和城乡之间较高层次的综合是恢复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根本选择.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关乎当今农业发展,对我国城乡建设亦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资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自身增殖过程而形成的数字资本主义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提供了新的批判基质。奈格里、阿甘本、罗萨、巴迪欧等激进学者分别回溯生命政治学、“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资源,洞察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治理方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体验,寻求新型革命主体,探索数字时代实现“新共产主义”的路径。四个命题的回溯遵循着解读-批判-超越的理论逻辑,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常态化的症候机制,延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的反思精神和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他们的批判方向大多呈现分裂分化的状态,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表象分析,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有关重振共产主义的设想姿态大于行动,弱化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性特征,最终忘却探析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症候的根本目标在于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找到真正的主体性力量承担起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任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正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法权批判、社会批判和道德批判三维向度的统一。正义的法权批判向度在批判自然法和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正义的阶段属性,正义的社会批判向度指出了解决正义问题必须返回到现实的生产实践当中,正义的道德批判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从人性角度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的反思。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启示是:分配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基础,社会正义的实现要防止个体需求满足异化为对拜物教的追逐,个体正义感的确立需要对个体人性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复兴"并非一个笼统意义上的复兴,也并非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复兴,而是马克思理论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主旨的复兴。伴随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作为意识形态的市场信念与实践遭遇了破产,因此,必须重启对市场规律与私有制的"社会驯化",促进资本主义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将必要的计划与经济民主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保障社会利益优先地位的政治结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以此来替代市场无政府主义的原则,并克服人与人之间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异化现象。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强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马克思心目中的、真正符合人道尊严的"个人"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人"之间存在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