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视频侦查工作中时常遇到视频人像质量过低难以辨识的情况,而GFP等人像深度复原方法只适用于单张人像的复原。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FP的监控视频人像复原技术,将GFP方法扩展至视频侦查应用,便于及时锁定犯罪嫌疑人,提高破案效率。首先对监控视频进行视频分帧、人像裁剪对齐、倾斜透视校正等预处理操作,然后使用GFP方法对预处理后得到的人像进行深度复原,最后经过逆处理将复原人像整合成高质量人像视频。在大量经过预处理后的模拟退化人像和无参考退化人像测试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GFP方法在主观视觉效果和FID、PSFR、SSIM、NIQE等客观量化指标上均优于其他人像深度复原方法,相较于其他人像深度复原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复原复杂应用场景下的低质量退化人像,更适用于视频侦查应用;通过使用YTF视频人像数据集进行对比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添加预处理与逆处理过程的基于GFP的监控视频人像复原技术,对于低质量视频人像有更加优秀的复原效果。  相似文献   

2.
视频取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年来多媒体采集设备和影像处理工具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人们可以轻易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篡改。利用恶意篡改的图像和视频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日益增多,判断监控系统拍摄或者网上下载的图像和视频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图像取证领域,对视频取证的研究近几年刚刚开始。和图像相比,视频数据量大,数据格式复杂,存储压缩因子高,对取证算法的计算要求高;不过,由于视频在编码方式、时空特性、篡改手段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视频取证有更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利用视频采集和压缩编码过程中的特性,以及篡改手段带来的痕迹,对视频篡改检测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先前的综述文献大都集中在图像取证领域,只有少数细节涉及到视频取证分析,本文对视频取证技术进行了综述。鉴于某些图像取证技术可用于视频单帧图像取证分析,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图像取证相关技术如相机参数、压缩和物理几何不一致取证等。接着对已经提出的视频取证技术,按照采集、压缩和篡改方式进行分类,对它们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对反取证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视频采集过程以及辨识视频采集设备的一些方法。第三部分对因编码参数、编码标准以及压缩次数等视频编码过程的不同而遗留的痕迹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将介绍基于检测视频采集和编码痕迹不一致的取证分析方法,以及揭示篡改遗留痕迹的方法。图像视频压缩检测取证方法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相应反取证方法的研究,因此第五部分对视频反取证方法做了介绍。视频取证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深度伪造(Deepfake)是一种将图像篡改与AI相结合的面部替换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Deepfake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介绍了相应检测技术的研究状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然后探究了Deepfake运行的基本构架和核心部件,给出了视频面部替换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并阐释了利用自编码网络进行脸部图像训练和转换的原理;最后,从视频的基本信息、编辑痕迹、违背摄影规律、视频整体和案情五个方面与原始视频作对比,分析这类伪造视频存在的问题。深度伪造技术在推动娱乐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恶意的换脸视频,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个人隐私造成潜在的威胁,本文通过对Deepfake实现原理的研究和伪造视频特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该类视频的真伪检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迅速兴起,在给社会各领域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利用深度伪造如AI换脸、视频伪造、音频伪造和指纹伪造等多模态技术的新型犯罪也逐渐涌现,其引发的诸多犯罪风险不容小觑。针对当前面向深度伪造技术风险定量评估技术缺乏、侦查取证难度大、反制监管技术单薄及规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强化源头综合治理,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赋能智慧新警务,深化宣传阵地,为构建新型犯罪治理新体系,筑建网络安全新生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指挥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具备很强的直观性、实时性和可逆性等优点,使得其在交通事故处置、交通疏导、交通违法取证、及时响应交通突发事件、侦破刑事案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城市道路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确定了视频检测系统在城市道路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位置与功能应用。通过介绍视频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了视频检测技术在城市道路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6.
封斌  劳定雄 《刑警与科技》2005,8(4):128-131
本文对如何确保数字硬盘录像机取证的可靠性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阐述了数字水印在视频编码中增强数据可靠性、保证数据真实性的作用,并对智能监控技术在安防行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金文彤 《人民司法》2023,(28):72-76
<正>“深度伪造”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2017年12月,在美国红迪网上,一个名为deepfake的账号上传了一段美国好莱坞某知名女明星的色情换脸视频,这是深度伪造色情视频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上。自深度伪造技术出现以来,面对深度伪造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其不当应用的巨大危害性,域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与欧盟地区,大都通过立法加强对深度伪造技术应用的法律规制。在我国,深度伪造视频第一次出现,是2019年ZAO软件制作的换脸视频,此次换脸视频事件使国人开始了解和认识到深度伪造技术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对深度伪造技术应用的立法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智能万物互联的时代,传统安防设备被赋能,催生了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革新安防业务发展的新命题。大华构建一套更复杂的模型算法解析视频大数据,驱动机器更深度的神经学习与训练达成,研发了车辆大数据、人像大数据、视频结构化、机器视觉等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产品架构及解决方案,支持与服务各行业智能化应用。大华还将致力于更复杂  相似文献   

9.
田学群  郭华 《法制与社会》2013,(35):293-294
通过视频网络进行的远程取证,因其具有高效性、节约性、真实性、实用性等特点,被很多检察机关采用。但在实践中出现大量问题,急需进行规范提高,本文试从检察机关远程取证的基本规范和具体规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低质视频人像指在监控视频中不能清晰分辨人物面部的数字图像。能够反映发饰及脸部轮廓特征的即可视为条件较好的视频图像,但是一般都不能够显示清楚五官基本特征。处理包含低质视频人像的案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人像重建。本文阐述了一种利用人脸相关性进行人像重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案例1 某年1月31日凌晨1时许,在某地连续发生两起持枪抢劫加油站案件.一共抢走现金近5000元.时间间隔约1h,空间距离为7km。办案单位提取了A、B两个加油站嫌疑人持枪抢劫作案视频。判断视频中出现的人像是否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12.
1案例1.1简要案情2017年7月,重庆某区一公交车上发生一起扒窃案,失主报案后,公安机关遂将作案嫌疑人周某抓获。提取公交车监控视频(视频截图见图1~3),以抓获周某时的照片为样本(图4),跟监控视频的人像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13.
视频监控技术在安防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技术已经得到公安部门的广泛重视,但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一些负面作用也将会出现。其中主要包括监控视频的伪造和篡改,这将会严重影响视频监控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开展监控视频鉴定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视频监控的数字化导致监控视频容易被修改,视频监控网络化导致视频监控系统容易被入侵的特点分析了监控视频鉴定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监控视频鉴定的基本方法;总结了监控视频鉴定的难点并对监控视频鉴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和真实地再现事故过程,本文从视频检测技术的原理出发,阐述了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交通事故的检测,以及应用视频检测技术来达到事故再现目的,并提出了视频检测技术应用于交通安全的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制作电子取证鉴定电子公章,以实现电子取证鉴定报告的电子化。利用基于边信息的数字水印技术将鉴定报告编号、关键词、字数等信息嵌入至电子鉴定章中,利用报告与电子公章的一一对应关系来防止伪造报告或者对报告的恶意篡改。  相似文献   

16.
“深度伪造”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合成技术,具有高度真实和简易操作的技术特征。“深度伪造”虽然在教育、医疗、文创和娱乐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但其潜在风险也给公民隐私、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和威胁。当前“深度伪造”的法律规制主要秉持“技术—经济”范式,而相对忽视了技术和资本对社会及公民的负面影响,导致现有规制体系存在监管缺位、责任不明、技术异化等问题。“深度伪造”技术的协同规制要跨入“技术—经济—社会”新范式,需要构建和完善“深度伪造”技术的新规制体系,即底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合法使用,中层“深度伪造”算法须合规审查,上层“深度伪造”应用场景应具有合理限度。  相似文献   

17.
视频监控人像处理与手工模拟画像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规模安装应用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项目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视频监控为主体的“平安城市”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视频监控中需要进行模糊图像处理的案件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经常会遇到视频监控图像中对人像进行处理。在实际办案中,视频模糊图像处理技术需要遵循严谨原则,不允许在视频源信息范围外添加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18.
罗军 《刑警与科技》2014,(11):105-107
ATM视频监控主要是将监控视频录制下来,事件发生后,通过视频进行事后取证,排解纠纷,破获案件。但由于银行建设方对安全和业务管理需求提升,当今他们需要ATM增加智能功能。因此,新型ATM智能防护舱与传统视频监控进行无缝集成后,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远程、实时、智防主导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康 《刑警与科技》2013,(14):66-70
<正>众所周知,视频监控系统在安全防范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而它是实施安全监控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安防监控的要求,已不单单是"事后诸蔼亮","事后取证",我们需要的是提前预防、主动报警。但目前所使用的视频监控系统,缺乏对视频内容的智能分析,而主要靠人的视觉,使得视频监控系统只能完成时间的视频存储记录,而仅成为事后分析提  相似文献   

20.
顾应欣 《刑警与科技》2013,(23):207-210
面对城市道路交叉口普遍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之间通行权的冲突问题,本文首先对机动车不避让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给出清晰的界定,分析作为交通违法处罚记录所必须的关键取证信息;然后研究系统的总体架构、路侧系统的功能组成,并简单分析了行人目标视频检测技术的实现方法。该系统的研究对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的驾驶行为,缓解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通行权冲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