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苗语东部方言湘西花垣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语言为材料,认为苗族(东部)方言是有形态的,是构词法、构形法形态兼有。  相似文献   

3.
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等次方言。在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当中,通行最广的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简称川黔滇苗语),其范围包括我国贵州的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云南全省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以及美国、法国、法属圭亚那、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川黔滇苗语的内部一般都比较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环境不同,受不同语言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我们对苗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地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我们把苗语划分为三个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同一方言内部,语音和词汇方面仍然有大小不等的差别,特别是川黔滇方言,由于该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大,所以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划分为七个次方言。方言或次方言之内,根据语音差别情况再划分为若干个土语。 苗语方言土语的划分,使我们对苗语内部分歧情况的了解心中有了个谱。但是,具体到某个词在某地是怎样读?代表同一概念的词,譬如说汉义是“水”这个苗语词吧!因方言  相似文献   

5.
目前苗族地区使用的苗文,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使用稍加修改后的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pollard)和苗、汉两族有关人士为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区的苗族创制的一种文字外,其余地区使用的苗文均是1956年创制并经前中央民委批准试验推行的以拉丁字母为其字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创制苗文时,考虑到苗语的方言差别很大,整个苗族不可能使用一种统一的拼音文字,因此才分别给说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  相似文献   

6.
黔东苗文经过近四十年的试验推行,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苗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根据国务院国发(1991)32号文件“对五十年代创制和改进的民族文字,试行效果好,受多数群众欢迎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推行”的精神,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将于今年秋季对其进行验收。为此,我们对该种文字的试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现报告如下:一、黔东苗文试行的社会背景苗族有万。多万人口,主要分而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海南等省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苗语分湘西、黔东、川黔滇等三个方言。黔东方言…  相似文献   

7.
苗语东部方言(指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语)有q~1、te~1、ta~1、a~3、ti~1、ti~3、ma~2等七个常用的前加成分。这些前加成分,各有其独特的语法意义;有固定词类作派生词词根;有用其派生词通过各种手法构成不同类型的四音节固定词组。兹分别举例分析如下: 1.q~1它常以植物、用品、天然物、时间、方位、物体部位等单音节名词以及量词、部分动词、形容词、数词等作词根构成新词。产生的派生词都是名词。如:  相似文献   

8.
苗语有没有形态?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谈及。我认为苗语(指湘西方言,下同)是有形态的,词缀就是它的形态标志。苗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都有词缀,其中又以名词的词缀最丰富。什么是形态学?岑麟祥教授说:“形态学这个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指语言中在历史上形成的词的变化形式的系统,一指研究语法科学中词的变化形式的系统,即指研究词的构造和词的变化的那个部门。”岑教授又说:“应该认为构词法是在语法学和词汇学之  相似文献   

9.
王辅世先生的《苗语方言声韵母比较》一文(1979年油印;《民族语文》1980年第2期)为苗语语音史的研究搭起了一个架子。读者从文中可以了解到苗语各方言中某些词在古苗语中属于哪一声类和韵类,以及后来在各方言中的演变及其对应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各方言中这些词的词义伸缩情况,以及哪些词是同源词、哪些词不是同源词,哪些词后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汉语借词等等。有评论说,这篇文章是研究苗瑶语共时性的“比较有分量的文章”,“实际上相当一部苗语《广韵》”(毛宗武《我国苗瑶语族语言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3)。我们还认为,这篇文章不仅是在语音学上的贡献,在词汇学上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文章不仅是为我们进行苗语甚至是苗瑶语的共时研究提供构架,同时,对我们进行词汇的历时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文里,笔者结合自己熟悉的苗语黔东方言(下称黔东苗语),在阅读《比较》一文时,发现养蒿语点(代表黔东苗语)有一些缺例,由此引起本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即苗语方言经较研究时对同源词寻找的问题。我想,在对没有文献的语言进行方言间的语间、词汇  相似文献   

10.
摆省地处龙里、贵阳、惠水三县市交界,其苗语既有川黔滇方言的语音特征,又具有黔东方言的某些特征,从语音对应关系上看,其属于川黔滇方言,但与该方言的次方言、土语比较,在语音上又有较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12.
苗语(湘西方言)吉卫话“qo”运用比较广泛。它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当它与实词素结合构成新词时,一般都是名词,当它与叹词结合时又产生着某一特殊意义,一般是增加感情色采。qo~(35)在构词和语法上有自己的规律。本文想就此提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苗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中,“盘瓠”是一个颇有争论,尚待正确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们所知,从汉晋以迄近代的许多著述。都有关于“盘瓠”传说的记载,而在今属于苗瑶语族的瑶,畲以及部分苗族(主要是操苗语东部方言,居住在今湘西和黔东北的部分)中,直至解放前后,确实还保留有崇拜“盘瓠”的习俗。其影响所及,以今川黔湘鄂交接一带为中心,几乎遍及于浙闽粵赣桂川黔湘鄂滇各省,甚至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也有“盘瓠”传说的传布。  相似文献   

14.
中越苗语具有和谐与竞争的双重特性。和谐性表现为同一支系语言的和谐、不同支系语言的和谐、母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和谐、母语与当地强势语的和谐,和谐原因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因素有关。竞争性表现为支系语言的竞争、苗语与其他语言(包括方言)的竞争、中越苗语的竞争,存在竞争与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不等有关。加强中越苗语的研究,能够助力于"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有利于国家的语言安全。  相似文献   

15.
《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龙致光同胞写的《苗语与世界语》一文,开头部分有一个不小的错误。文章简单介绍了苗族及苗语的基本情况后,写到:“正因为如此,1956年创制与改革的苗文就有四种(指国内),其中的中部、东部、西部、即黔东、湘西、川黔滇三种是创制的,北部(即滇东北)苗文是改革的。这些苗文至今仍然在推行着,而且川黔滇苗文早已传出国外,在老挝、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苗族地区正式列入了学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关于"离骚"的名称历来就有很多解读,最早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实际上,"离骚"是楚方言,是一个苗语词汇,最初是一个用古汉字的读音记录苗方言的词.前人对"离骚"的种种解释,其实都没有摆脱司马迁既定的思维模式."离骚"在苗语里的意思实际上是通过"诉说"、"申诉"、"劝说"或"斥责",把内心的想法及因遇不公而带来的委屈及愤怒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对贵州苗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整体上苗族对苗语持正向积极的态度,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出现不会苗语的情况,若不加以重视,将会造成代际传承断裂。基于此提出了创建和谐双语环境、发展民族语言产业、保护传承民族语言,实现民族语言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助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苗语方言比较中应注意的几个语音问题:(1)声母与声调的关系,包括声母是否送气或带浊流音与声调的分化和合并、阳类调与声母的性质、浊通类声母前喉塞音的有无与声调的阴阳、鼻冠闭塞音的有无与声调的类别;(2)声母与韵母的关系,包括不同声母来源的合并对韵母分化的影响、软硬两类声母对韵母的制约、唇化音声母与圆唇元音韵母的关系、鼻音声母对韵母的同化异化作用、鼻音韵尾顺同化作用对闭塞音声母的影响;(3)连读变调对声母清浊变化、韵母韵律变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进行苗语方言的语音比较时,是以方言间有同源关系的词或词素(几乎全是单音节的,我们称之为“字”)来进行比较。用来作比较的同源字当然是越多越好,并且还必须是真正的同源字。那些表面上语音相似、词义相近的非同源字,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排除,否则会出现一些例外,以及对例外的主观推测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时期大量歌部支韵字并入支部,直至魏晋宋时期歌部支韵字与支部字完全合流,这一通语音变起初是发生在楚方言里的,由于楚方言的地位,其发生区域不断扩大,至东汉时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语音现象,致使歌支合韵不再成为某种方言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