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刑事案件立案多于治安案件立案的问题称为"立案倒挂",是立案统计不实的一种表现.按正常的社会秩序来看,治安案件的立案数应多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数,出现"立案倒挂"的现象,反映出基层公安机关在案件的受理和查处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立案统计不实是公安机关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有些领导思想认识不端正,法律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依法立案统计的意识淡薄等。解决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需要更新观念,认识立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改进立案统计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顺立案统计的运行机制、实行立案统计的目标管理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建立健全如实立案工作机制问题,为解决刑事案件立案不实、统计不准的难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道路事故处理中存在的立案分类、暂扣凭证的期限、责任认定人员与侦查人员的回避、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立刑案、路外事故处理、事故死伤者的前期费用、残疾用具费计算等问题 ,进行了认真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侵财案件立案统计将关系整个公安统计工作的大局。当前 ,统计中存在立案不实、破案率高、立案标准不统一、财物估价存在漏洞、盗窃自行车案件立案偏低等现象。今后必须建立统计机制、考核机制、决策服务体制以及高素质的公安统计队伍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立案统计是如实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客观依据,立案不实严重影响执法公正。要通过其表现形式分析存在的原因及危害,从而找到根治立案不实这一执法顽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引入交通事故地点危险系数及其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基于事故成因地点危险系数概率单元分析的事故成因综合分析方法 ,并采用 10 7国道 174 1公里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8.
立案公开——拷问领导者的政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案不实"是长期困扰公安工作的一大顽疾,危害涉及诸多方面.造成立案不实的直接诱因是不科学的考评指标,显现出的是某些领导错误的政绩观.2011年3月1日起,北京市公安局率先推行"立案公开"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案件统计中人为操作可能降至最低,其推行短期内会使媒体、信访聚焦于公安执法问题,极大地考验着公安机关的胆量与气度,拷问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是公安交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处理工作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深化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改革,完善事故处理接处警、指挥中心事故研判、物损轻微交通事故消化处理、伤人事故规范立案、事故矛盾纠纷化解调解以及事故处理队伍保障等机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警民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认定的客观、公正与否是由诸如证据收集、成因分析、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认定程序、监督机制和警员素质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为此,应强化取证意识、改善取证手段、提高取证能力;全面科学地掌握因果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科学地进行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的能力;制定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确定规则》;强化程序意识,建立交通事故认定专家会诊等制度;建立包括交通事故案件审查、案卷抽查和评审以及责任追究等在内的监督机制;通过系统的职业化、专业化教育等措施,培养公正无私、业务精通的交通事故认定人员。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罪是行政犯罪,必须以行为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为前提。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除了承担行政责任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执法部门在适用刑法第133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选”规定时,必须注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逃逸”与刑法意义的“逃逸”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行为,同时不能违反“同一行为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比较复杂,刑法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存在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两类事故,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损害赔偿难的困惑。主要原因是责任人赔偿能力有限、双方难达成共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增多。增强保险意识,实现道路事故车辆风险转移,提高赔付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工作和执行制度,启动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仅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在法学理论上会产生冲突,在司法实践中已造成混乱。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把公安交通部门做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来对待;检察院对此类案件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公诉的,即转为自诉,走自诉程序;建立被害人的国家赔偿制度,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虽然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规定于交通肇事罪,但其本身仍具有独立性,认为该情节属于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或者复杂的情节加重犯的观点均不能合理解释相关立法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主观罪过形式不是过失,而是间接故意。同时,刑法之所以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规定了七年到十五年有期徒刑,实际上是因为该情节的法律评价范围包含了对不作为形式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为何加重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我国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理论界主要存在的"逃避法律追究说"和"不救助被害人说"都不能指明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其他犯罪后逃逸的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合理解释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原因所在。而借鉴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理论,"确认利益说"说明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特别之处,因而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认定交通事故的事发经过、事故成因和事故责任的重要证据,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故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极易成为争议的焦点。然而根据现行的法律,当事人对该认定书不服,没有直接的救济途径。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立法的设计造成交通事故认定书不符合证据的特性。应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这一证据重新进行立法设计,使其符合证据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现代文明副产品也随即增多.如何进行有效的损害赔偿是一个既关乎被侵权人权益保护,又关乎侵权行为自身法发展的问题.在英美侵权行为法发展的历程中,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因而从比较法的角度重新审视英美侵权行为法发展过程中的损害赔偿社会化问题,无疑将对中国侵权行为法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一次发生10人死亡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当量死亡人数为基础,拟合了2004-2010年事故的数学模型,指出其发展变化与总体形势高度正相关。2007-2010年间,3月与8月、16日与7日、昼间12小时,西南地区、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平直路段,营运公司、客运车辆、2年以下及10-12年驾龄的驾驶人,发生或引发的事故损害后果更为严重。2009-2010年,因超速和超载等14种直接原因而发生,其深层次的间接原因中以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不到位更为突出。明确了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规划、强化路面执法管理、完善道路及交通安全设施、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倒查制等治理措施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是处理交通事故中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认定主体的特定性和权威性,体现在相对一方当事人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只能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授权作出的一种行政行为。该责任认定行为直接关系到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问题。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不服,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以及行为对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影响,应当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