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群众文摘     
《群众》1997,(1)
尊道贵德:对道德的尊重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的第一美德。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别之根本。律己修身: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内向探求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它包涵了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等处理“人”与“理”方面的美德;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美德;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3.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修身为本的道德自我完善之道,成功地避免了程朱理学的空洞说教,继承和发展了王船山思想,其"修身为本"的道德自我完善之道来自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曾国藩一生追求本源,道德自我完善的脚步永不停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使之成为封建社会完美的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5.
以道修身,以德治国。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是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态下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它的颁布,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作为个人“修身”之道,有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齐家”之宝,有如北宋司马光著《训俭示康》,教育儿子司马康要勤俭节约;作为“治国”经验,有如毛泽东同志教育党员干部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勤俭的美德犹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盛开富有的花,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相似文献   

7.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俭朴,反对奢侈。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仅把俭朴视作美德,而且倡导俭以养德,以作为培养道德、砥励精神之“道”。 关于何以养廉的问题,曾一度有人持“高薪养廉”的观点。高薪固然好,  相似文献   

8.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9.
戴曦 《前沿》2013,(22):51-52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儒家的仁、忠恕之道、修身、差等之爱等道德价值思想出发,阐述了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弊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仁”与“礼”是对如何做人的一种探索。“仁”是个人道德修身的最高境界 ,“礼”是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仁”与“礼”是儒学的自我的两个方面。自我既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又是一个道德精神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圣”之道是精神的个体性与伦理的社会性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中自我得以实现的辩证活动 ,经过重新诠释的成“圣”之道可望发挥教化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个人品德讲究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慎独”,因其弥足珍贵,常常被称为美德。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刘乾阳 《理论月刊》2015,(1):35-38,5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之一,这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得益于儒学在中国长期的主导地位。儒家学者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以性恶论为基础,荀子在对历史的总结中,屡次强调诚信之于统治的重要性。荀子的诚信思想还与他特别重视礼义密切相关,在他看来,礼义是诚信的前提,没有君臣之分,也就不会有君主作为诚实守信的楷模去构筑起社会整体诚信的良好风气。可见,荀子的诚信思想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转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忠君、经权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个体、公民、权利、社会、现代法治等现代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4,(4):15-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道德风尚,事关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持久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道德培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是道德实践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中的“尊道而贵德”; “健身、养生”;“形神兼修”等思想滋养着中华武术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中华武术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邹远志 《求索》2010,(1):118-120
葛洪虽提出道本儒末的口号,但却是尊道贵儒。他以道家道教修身而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尊道责儒文化观符合他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文化观的形成是魏晋玄学深入发展与他对家族文化传统自觉认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推进党性修养,树立共产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其中,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传统修身之道对党性修养有着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守静笃坚定理想信念"守静"是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一个主要原则,并认为这是修身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身的境界。老  相似文献   

18.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19.
读书     
<正>《高线与底线——党员干部15堂人生必修课》方谦编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定价:25.00元高线是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精神之钙";底线是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三严三实"有关重要论述,突出人生价值主题,纵论做官、为人、修身之道,旁征博引,举例生动,剖析透彻,深入浅出,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筑牢底线思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谈诚信     
沈壮海 《政策》2002,(5):28-2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说文》以“诚”、“信”互训,谓“诚,信也”、“信,诚也”。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里,诚信作为一种规范,通用于个体、家庭、朋友、国家乃至国与国之间,被赋予修身成人、立民强国的重要价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