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满足老年人医疗养护和生活照护需求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政府职能转型,创新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的新型产物。但是,在实地推进过程中,"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还存在着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支付保障体系尚未系统规划;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人才匮乏;体制建设和配套措施跟不上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体制创新和对策措施去解决处理,增强PPP模式、"互联网+"、长期护理保险等在该领域的探索创新,消除"医养结合"推进过程中的政策壁垒,实现养老医疗服务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该模式效能最大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东营市亲祥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的"嵌入式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是养老模式的创新,"嵌入式"即把养老院镶嵌在居民小区之内,或者在养老院大环境内设立小居家;"医养结合"就是发挥其医护技术和设施优势,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指导、康复理疗等服务;"智慧养老"就是实现互联网+医疗+家政+旅居+超市配送+物业管理的精准居家养老服务;"医养一卡通""想家宝智能陪护机器人"、SOS无线定位手机(智能手环)等智能产品链接老人端,作为智慧平台的延伸和末端,为老人获得各种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让养老变成享老。  相似文献   

3.
医养结合服务符合养老需求,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医养结合有利于提高老年幸福指数,有利于盘活中小型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借鉴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当前应尽快将细分养老市场、建立老年长期照护制度、推动专业的老年护理院建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等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已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为洞悉农村养老困境并探寻可行对策,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进步,山东行政学院于2017年12月30日在济南市举办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农村养老体系构建;农村养老制度;农村养老质量;发展农村易地社会养老;扶贫角度下的农村养老;济南市机构养老现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村养老需求和困境远超城市,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农村养老需求,重点推进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养老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核心家庭养老能力退化,养老形势不容乐观。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活动并在"时间银行"储蓄服务时间,待自己年老有需求时可提取相应时长的服务,上海探索的这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压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面临着缺少政府的顶层设计、不同服务类型间没有换算标准、人口结构变动导致"时间银行"储蓄不足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划分服务等级并确定兑换标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为应对由于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多种养老资源,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文中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特质、发展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链接,为“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发挥纽带作用,服务于老年人群体以更好地发挥其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甘肃省养老事业发展也遭遇了重重考验,其中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更是举步维艰。要破解甘肃省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可以尝试从失能老人医养结合照护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探讨,积极应对养老需求变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出台法律规章规范养老机构运行,加快建设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多管齐下,促进医养融合,推动医养资源有序共享,有效缓减失能老人养老负担,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高龄独居、高龄空巢、残障失能、低保特困、重病大病、孤寡失独等"六类"特殊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合肥市蜀山区"六类"特殊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调研,聚焦城市社区"六类"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症结,从探索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体责任与主导功能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社会、家庭、市场和谐共向性的社区特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社区养老模式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内的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无需改变老年人平时的生活习惯,让老人无需离家便可安享晚年。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区养老模式的成熟完善和大力推广,加大在社区养老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政策导向来保障社区街道提供更完善的养老服务,同时还应激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模式的共建。  相似文献   

10.
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购买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弱,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划设计应注重养老服务功能完善。京津冀地区保障性住房养老服务建设大多严重滞后,供需差距较大。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紧急服务、老年餐桌、失能半失能老人住院护理、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服务。保障性住房养老服务建设应遵循分阶段建设、潜伏设计、优化共享、适度变通的建设理念;逐步改变大规模集中成片建设,采取灵活配建的建设方式;综合采纳养老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以及老年住宅等建设标准。根据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及场地,大力拓展建设资金来源,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供给的多渠道多元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推动了养老模式的变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现了治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要实现预期效果,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社会各方的支持,需要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需要老人及其家庭转变养老服务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2.
医养结合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养老创新模式。天津老龄化程度位列全国第三,整合资源、改变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实行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既符合健康养老需要,也是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天津在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方面存在主管部门权责不明,养老机构医保结算难,政策、资金支持不足,所需人才匮乏等瓶颈。为此,需要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权责,放开养老机构医保结算、允许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多点执业等政策支持,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抓好养老事业,是关爱老年人生命和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呈现出来,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宜老社区、养老养生、乡村养老成为主流,医养结合、养老养生、乡村养老养老等模式需求日益旺盛,催生了市场化养老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下的中国养老制度在服务体系定位、志愿者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政府示范性养老基地建设、乘车优待与尊老金等制度安排和养老协议等诸多方面的合理性存在不少疑点。如养老服务体系"以家庭照料为主,社区照料为辅,机构照料为兜底"可能更加准确;志愿者服务只能作为养老服务之补充,而决不能作为制度性养老服务安排;示范性养老基地配置的设备主要是满足入住的普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绝不应该是专为极少数老年权贵服务的高级养老院等等。社会形成的老年服务市场非常广大、老人独居问题严重、不应轻老重幼等共识也有反思的必要。随着陌生社区的形成和城市建设中养老障碍的增加,校正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取向对当下中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时期,国家提出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智能化社会养老服务格局。通过对乐山多个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在支撑、定位、供需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要明确定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养老格局;整合资源,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突出重点,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精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制度养老”与“情理养老”的界定本文主旨在于讨论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问题,养老模式又称养老制度。当前学界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学划分,主要是根据经济供养来源划分的,大致有三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又可分为子女养老和老人自养;社区养老包括  相似文献   

17.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及机构养老缺陷的暴露使居家养老方式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养老的参与能够弥补市场、政府在养老保障服务中的不足,能最大限度地在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基础之上,提供各项符合老人需求的服务。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共建保障模式的首选,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我国的"医养结合"仍处于试点阶段,该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主要有养老机构转型、医疗机构转型、医养机构合作和新建医养机构四种类型。"医养结合"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存在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三方面的障碍,尽快排除这些障碍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一体",即"多元"参与者从属于政府主导的"一体"。这一模式的背景是我国在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缺失"。因此21世纪初开始了政府主动发育市场和社会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但是目前仍存在市场发育和社会发育的困境:市场困境的主要问题在于公共筹资的不足导致没有形成足够购买力的市场,以及公共资源的配置结构造成公平性欠缺;而社会困境的主要问题则在于政府发育出的社会仍有更多行政化的特点,而缺乏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足够的筹资和恰当的支付方式,以及一定程度的独立,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阐述新时代民生和养老事业发展时强调指出,必须从体制政策诸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十九大要求检视我国养老事业可见,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显著的医养分离问题,由于医养结合涉及诸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政府部门在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过程中,面临着科层性体制造成的部门合作难度大、断裂性医保机制造成的医养对接难和孱弱性激励机制造成的专业医护人员匮乏等难题。本文以博弈论的理论逻辑,透过这些表象困境深究其原因,由此发现,我国医养结合模式中存在的多种代理关系,隐含的多重复杂博弈行为,导致协同治理关系难以构建;在这种多种代理和多重博弈关系中,作为博弈主体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医养机构、老年群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约束条件、利益诉求、动力机制和策略选择。据此,文章从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制定,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机制衔接以及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构建路径,希冀有效整合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群体医养护一体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