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从农村的改造开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他试图在农村建立新的礼俗制度逐步扩展到城市,最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家从文明的开端就参与了中国民族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建构,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中国伦理精神最重要的原色之一。道家伦理具有重要的精神哲学意义。道家为中国伦理提供本体论基础,弥补了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本体缺失的不足;道家的隐世避世为入世的伦理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使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成为可能;道家在儒家的人伦原理之外提供了一套扬弃人生和人伦矛盾的人生智慧。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人格构造中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道家伦理在中国伦理精神的体系中终不能成为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家"又是"学问家",他的革命道德观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现实色彩,是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本质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儒家伦理包括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定的存在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地位具有根源性、民族性、母体性、前提性和不可回避性等重要地位。儒家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着其他文化体系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及大同思想等儒家伦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和制度对人性的影响有深刻的描写,本文试从三部作品诠释西方宗教下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6.
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乡农学校、乡村组织和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三个关键性问题。乡农学校是梁漱溟“沟通调和”中西文化、实现文化重构的组织依托;社会组织“以伦理情谊为本源,以人生向上为目的”;乡村组织解决中国农村的三大问题,即乡村经济破坏问题、乡村腐坏问题和乡村自力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解决农村自力问题,其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乡村建设的理论,试图从文化传承和改造的角度,通过教化、礼俗和自力来解决农村问题,该理论中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伦理教育思想、人生价值观、理想人格思想、教育方法等 ,对于探讨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建设时期,梁漱溟认为他已经在思想上解决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两难,他所找到的出路是在中国乡村重新塑造社会,并且这一新的社会构造是在保留了礼俗——伦理的老中国社会结构上建立起符合伦理情义的团体组织.这一新的伦理构造被梁漱溟称为“新礼俗”.梁漱溟认为“新礼俗”是融合东西的新的社会构造,它将作为活的生机辗转开出乡村的新政治和新经济,而新的乡村又势必成为建设新中国的起点.在梁漱溟看来,他为中国找到的这条出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之路,代表着从旧中国过渡到新中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介武夫,却智斗日寇,勇夺县城;他是民国县长,却抗命不从,救助八路;他历经磨难,辗转各地,却始终情系乡梓……湖南省政府参事单先麟以跌宕起伏极具戏剧色彩的人生向人们诠释着拳拳的爱国热情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的人生意趣及其人生感悟诗的创作。认为白氏的人生感悟具有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一面,但白氏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为中唐士人特别是此后的士大夫阶层开启了一条逃遁政治淫威和甘愿平凡、庸俗的人生道路,其理论依据便是佛教中的禅宗(特别是洪州一派)的思想。这也是白居易诗歌深受后世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庄子和儒家分别阐述了社会纷争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在各自的思想进路中,庄子表达出一种"齐物"的态度,以消除彼此对待、破除主观成见的方式来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而儒家则主张积极入世,通过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中积极有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由此引出中国儒道两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分别在超越精神和现实生活上用力,同样重要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一生始终徘徊在学术和政治之间。学术与政治的双向进路,使其对民族与文化"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有了深刻的体认。通过全面评价梁漱溟,可以透视与反观那一代知识分子对民族与文化双重困境下的中国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和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别从伦理角度和法律角度对传统中国的伦理形态、行为规范和精神特征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人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逻辑的重要著述之一。相对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具有一种宏观比较社会史的色彩,瞿同祖的“法制”则可归入一种相对微观的法律功能主义的叙事,无论是“纳国家于伦理,以教化代政治”,还是“法从礼出、以礼入法”,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所共同维护的统治秩序及其原理,从政治学上说,它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国家演进之路和反思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变的有益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哲学理念和原则。坚持儒家伦理"和而不同"原则,其主要依据在于人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根本要求和独尊自大的思想是固化僵死的思想。其核心内涵与意义则包括:一是儒家伦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儒家伦理与其他思想、文化、思潮等的协同关系.即"一"与"多"的协同;三是中和——儒家伦理之至高境界。"和而不同"这一儒家伦理重要发展原则,对于化解异质文化、文明问冲突.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矛盾问题以及更深切地关注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雅玄 《工会论坛》2011,17(3):160-163
儒家孝伦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百善孝为先,有利于建设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孝为元德,有利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秉承敬老美德,有利于弘扬敬老新风;坚持孝忠有度,有利于发扬博爱精神。但是,儒家孝伦理对百姓生活也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儒家孝伦理,建设当代和谐家庭。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思想体系申,中庸之道享有“至德”或核心的地位,由孔子所开创的这一观念或方法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哲学、伦理领域中相应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中和之美。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要原则和文艺批评标准:美善统一、情理结合、天人合一及刻意追求人生的最高审美境界密切相关。儒家“中”的观念也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思想就充满着人本思想的情怀,强烈的人本意识使得儒家伦理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和青睐。坚持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人学基础和核心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与"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指向的。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中,这"三观"对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伊言 《人事天地》2008,(2):31-31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