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看了许敏先生《霸道的邮政》(《同舟共进》2007年第4期)一文,有些感触。许先生在文中指出邮资由8毛钱涨为1.2元,而邮局又没有4毛钱的邮票,自己手中8毛的"余票"难以处理,只好多贴邮票了事。  相似文献   

2.
陈曦 《中国残疾人》2013,(12):22-22
10月30日上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会见了来京访问的联合国邮局局长大卫·菲勒先生。 张海迪主席首先对菲勒的来访表示欢迎。她回顾了前不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残疾与发展高级别会议纪念邮票发布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与菲勒见面的情景,赞赏联合国邮局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她指出,联合国发行的邮票,其价值不仅限于邮票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意义。此套邮票的发行会让人们更多地关心、帮助残疾人。她期待更多中国元素出现在联合国邮票上,期待联合国邮局继续关注残疾人题材。  相似文献   

3.
一枚邮票     
九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雨渐渐沥沥地落着。邮局里,我正往发稿信上一张张地贴邮票,一个怯生生的童音在身边响起:“叔叔,能买您一张邮票吗?售邮票的阿姨不在!”小女孩戴着一顶红帽,大约八、九岁,脸蛋红红的,一只小手里捏着张一元的钱币递向我。看着她那祈求的眼神,我不由自主地撕下一枚邮票:“小朋友,拿去吧,把钱收好。” 她很顺从地收起钱,接过邮票, 说了声:“谢谢叔叔!”便小心翼翼地 贴好邮票,把明信片投进了信箱。 “小朋友,给谁寄的呀?”我问,“给外地的爷爷奶奶”? “不对。”她认真地摇摇头,晶莹 的眸子扑闪着,…  相似文献   

4.
霸道的邮政     
前天去邮政局寄5封平信,因“欠资”于昨日被悉数退回,到邮局一问方知,邮资已由原来的8毛涨为1.2元了。由于我原有数额不菲的8毛钱一张的“余票”,便问营业员可否用8毛的邮票兑换4毛的邮票,答复是“没有4毛的邮票”。我有些为难:如买面额1.2元的新邮票,那“余票”就成了“过期的船票”,以后休想再用得出去;如再贴8毛的“余票”,那每封信多花了  相似文献   

5.
邮票与间谍     
<正>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教师罗兰·希尔。邮票能在战争中传递情报,这恐怕是它的发明者绝对想不到的。抗日战场上的邮票谍报战1939年底,国民党军队在广西南宁附近集结兵力,准备反击盘踞昆仑关的日军第5师团等部。为了防范日本特务刺探情报,军统加强了邮件检查、电话监听等一系列保密措施。一个偶然的机会,军统南宁站特工在邻近前线的苏圩邮局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个中年男人几乎每天都要向沦陷区广州投寄信件,而且每封信上面贴的邮票都有所不同,但通过秘密搜查,并没有在信中找到机密内容。苏  相似文献   

6.
新政     
《今日海南》2014,(7):7-7
北京全国首家“抗战邮局”成立7月4日上午,抗战纪念馆邮局在中阳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营业,全国首家以纪念抗战为主题的邮局正式成立。据介绍,抗战纪念馆邮局营业时间与中国人民抗¨战争纪念馆开、闭馆时间同步,包括实体邮局和网上邮局两部分。实体邮局可为观众提供邮件收寄服务,同时制作并发行抗战题材纪念封、明信片、纪念邮册等各类纪念邮品,配有专用邮戳,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个性化明信片打印制作服务;网上邮局为广大网民及集邮爱好者提供抗战类邮品展示、抗战主题邮品的线上售卖,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纪念馆”提供个性化邮品服务,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交流抗战题材、反法西斯题材珍贵邮票的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甲:我想,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有个较为通用的称呼,以便于对话联系。本来,“同志”一词是通用的称呼,但现在好像不大用了。有一次我到邮局取汇款,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正在和同事聊天,我叫了她两次“同志”,她回过头来拿了我的汇款单一看,就说汇款还没到,过几天再来。我想,汇款没到,我怎么会收到汇款单?但邮局是垄断行业,营业员说汇款没到,你还能怎么样?想必是那两声“同志”使她不高兴了,所以叫你再跑一趟。 乙:对年轻的女营业员,你应该称呼“小姐”。 甲:“小姐”这个称呼现在的确相当通行,但如果碰上四十多岁的女营业员,…  相似文献   

8.
田耀 《两岸关系》2008,(2):50-51
2007年9月,山东桓台毕彦祥先生的两幅书法作品被台湾邮局印制成邮票并在全球发行。一时间,毕彦祥先生书法作品在岛内引人注目。2007年10月20日,笔者对毕彦祥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首日封”是“在邮票正式发行首日,用纪念封或普通信封贴有一枚或全套该种邮票,并用纪念邮戳或普通戳盖销邮票,经邮局实际寄递的信封,称“首日封”。凡未经邮局实寄的,称作“销印首日封”。 在现代集邮活动中,“首日封”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纪念某政治、历史、科技或者任何可资纪念事件发生首日而发行的邮封称之为“首日封”。  相似文献   

10.
郑启五 《台声》2003,(2):34-35
收到吴惠民邮友寄来台湾的一套个人化邮票———“结缘”的首日封,发现台湾不但“个人化”的措辞与祖国大陆的“个性化”有差别,而且在“首发式”的措辞上又有一种新的表达,叫“典礼”,真是别具一格!在大陆“首发式”、“首发式”地叫惯了,突然遭遇了这么一个叫“典礼”的,还真有一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典礼”是出现在该首日封的“桃园临时邮局”的纪念邮戳上,戳上的文字为“结缘邮票(个人化邮票)发行典礼”。记得台湾最佳邮票的评选活动叫做“邮票选美”,鲜活中带着点调皮或诙谐,已经让人忍俊不禁,今个儿的“典礼”更…  相似文献   

11.
高捷 《今日广西》2010,(2):59-59
通货膨胀的时代,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得过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那么,置身于金融危机的今天,你又必须跑过谁?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邮票四周都有齿孔,既便于撕开又很美观。但1840年在英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四周并没有齿孔。此后十多年间,英国各地都是整张邮票在贴信前或出售时,必须用剪刀一枚枚剪开,非常麻烦。  相似文献   

13.
独特的邮票     
苏启运 《友声》2005,(2):36-36,40
我早就听说加蓬有一种邮票 ,是奥库梅木制作的 ,颇为独特 ,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尽管我不是邮票收藏爱好者 ,但 1 992年在驻喀麦隆大使馆工作期间 ,我还是利用一次去加蓬出差的机会 ,特地到邮局买了两枚。这是专门为纪念万国邮政联盟第 1 9次大会和 1 984年德国汉堡邮票展印制的特种航空邮票。之所以说这种邮票独特 ,因为它不是印在纸上 ,而是印在奥库梅木片儿上的 ,设计精美 ,颇具特色。但由于木片儿很薄 ,背面粘贴着一层纸 ,以增强邮票的韧性。这种邮票的整个版面为2 3× 1 0 8cm ,浅茶色 ,木纹细腻 ,清晰美观。版面的上方是一架加蓬航空…  相似文献   

14.
我爱好集邮,家长给我的零花钱,我常常把它存起来,然后到邮局购买纪念邮票。我还经常向同学,或者向邻居的叔叔阿姨要用过的邮票。有时,见到别人信上的好邮票,干脆未经允许就私揭下来了。同学们说我不道德。但我则不以为然。自从学习了《法律常识》课,听了老师的讲解,使我提高了认识。我逐渐认识到,私自揭别人的邮票,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错误的。甚至有可能发展到违法的地步。因为,公民的通  相似文献   

15.
香港邮票热     
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钟的滴答声,牵动着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作为见证历史变化的香港邮票,亦引起海内外集邮爱好者的浓厚兴题。香港被英国强占150多年,发行邮票的数量并不多。早期香港的邮件上只加盖“已付”之类的邮戳,不用贴邮票。到1862年12目8日,香港首套邮票才诞生,这是一套7枚的普通邮票,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侧面头像。嗣后,随着皇位  相似文献   

16.
在残联工作多年,我的心与残疾人连在了一起,我只想对我身边每一个残疾人朋友说,请把我当成你的姐妹、当成你的朋友、当成你贴心贴肺的“小棉袄”来帮助你。  相似文献   

17.
周渤海 《人民公安》2023,(20):58-60
<正>人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读书,而我钟情于集邮。集邮路上的领路人我的集邮领路人是我的小叔,他从我的母亲——一位从北京千里迢迢去往山西临汾插队的知识青年的针线笸箩上,发现了一排排花花绿绿、盖着邮戳的邮票,尽管早已磨损得千疮百孔,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泡在水里,再晾干,夹在笔记本里。那时候,母亲与北京的唯一联系方式就是写信,那些贴在信封上的邮票,成了小叔梦寐以求的宝贝疙瘩。  相似文献   

18.
万维生从事邮票设计事业数十年,在我国邮票中有40多套、140余枚经他设计,三届国际杂技节每届都是请他设计了纪念封,蜚声国内外。万维生,中国邮票总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1932年出生于日本神户,后随家人返回老家福建泉州。50年代初考入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苦读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参加工作时,万维生心想,这邮票是贴信用的,比火柴商标还小,在这方寸之地上怎能施展才干?这不离美术太遥远了吗?可是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万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以《看你往哪儿跑》这篇小说为主打的浙江籍青年作家海飞的同名中篇小说选,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简洁的白色封面上,“看你往哪儿跑”几个字很是招摇。而小说集中收录的其他小说和《看你往哪儿跑》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蝴蝶》、《私奔》、《医院》、《干掉杜民》、《到处都是骨头》、《赵邦和马在一起》、《像老子一样生活》……从篇名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廖辉军 《台声》2022,(21):102-103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中的一个小段落,由台湾知名学者余光中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表面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深刻,当我读懂时已至中年,诗中就是通过一枚邮票,道出了两岸一家亲的无限乡愁。从少年时代起,我便辗转各地谋生,那时给家里写信是唯一能与母亲联系的方式。每每寄信贴上邮票的时候,我总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来,那是对诗作最肤浅的理解。后来,得知母亲那边有个亲人远在台湾,那贴着各种图案邮票的平信,总能辗转千万邮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