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7,(6):17-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5]145号)的精神,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大事,关乎民族文化精抻的延续,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真正地用文化沉淀观去实施。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跟间完成.而破坏一旦形成.要挽回就极其困难,在这个层面上,要恢复被破坏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难度可以和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去恢复的难度持平,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①《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杜晓帆 《人民论坛》2023,(9):103-106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建构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面对新的问题与机遇,力求在保护理念、管理方式、阐释利用和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构建涵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和中国“文化遗产学”四个方面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位保护与客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到2003年期间,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约、决议、宣言,诸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并实施了一些项目以落实保护工作。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保护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为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开发”  相似文献   

7.
宋效奇 《前进》2013,(10):49-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展示的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化传承工程,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伟  张宠 《前沿》2011,(24):169-171
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打造特色文化和经济大发展的途径。河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我省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和决策,取得了保护文化遗产和繁荣经济文化的双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和纠正。  相似文献   

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全国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本文以南充市为例,就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5,(4):91-91
6月初.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文化部提出当前将着重抓好5项工作措施,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文化部计划从今年至2008年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普查。2.推荐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化部今年开始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1.
梁尚明 《当代广西》2010,(19):43-43
临桂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但使很多流传民间的草根文化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还有一些更是进一步做成了品牌,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临桂县共有135项非物项目入选临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项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四塘牌灯舞、两江板凳龙舞、四塘豆腐乳制作工艺等人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2.
郝建平 《前沿》2009,(12):98-10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要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尽快出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等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是一种无形的、活态的、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参与感受等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民俗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周凤莲 《传承》2010,(27):152-153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图书馆关键是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以地方文献收集上来,传播出去。具体要做好盘点和查漏补缺工作,拓展图书馆职能,关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其次.与大一统的主流文化风格不同,非物质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由集体创作.并通过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李红勃 《人权》2014,(3):56-60
一、文化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相似文献   

18.
陈映红 《当代广西》2008,(21):52-53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少走弯路;借鉴国外的成果,可以让我们的成果更加多彩。遵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子,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更具特色、更显活力,也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06,(12):17-21
浙江人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省委制定颁布《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以来,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事业发展。200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同年,又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符折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就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断江省文化保护工程》;同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又被省人大、省政府列为一类立法项目。为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省历史义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20.
李存山 《群众》2006,(4):61-62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加强对古建筑、古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文化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扬州清曲正是这样一种拥有悠久历史、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考察扬州清曲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如不善加保护,很多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艺术都将湮没无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