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十多万高中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再加上今年高考季,越来越多的状元们放弃北大清华选择香港大学,杨澜微博更直言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中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再一次被推进大众视野。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的追问直指高校政校不分、学术行政化、指标化等等弊端,扼杀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之前的名教授兼职现象,背后暴露出的就是这种高校严重的衙门化和科技包工头现象。但事发当时人们可能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事件表面的不公平问题上。兼职现象不是当代更不是中国独有的,关键是它需要有健康的制度支撑。解剖名教授兼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大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精神之真谛,乃强调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学术空气,但愿学术回归学术。  相似文献   

2.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高考,拒绝继续求学上进时,必然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就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测算,2010年全国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今年全国弃考学生约100万人。在这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当中,以来自农村家庭者居多。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如果举全家之力背负一大笔债务,好不容易供孩子上完大学,最后还要为孩子找不到像样的  相似文献   

3.
继2009年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之后,2010年百万人放弃高考。在这百万人中有20%是为留学而放弃高考。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大多是年过三十,甚至是步人不惑之年才走出国门。他们是所谓“公派留学生”。当时,自费留学对中国人来说,有如天方夜谭。今天,留学在中国正在呈现低龄化和平民化趋势。不仅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成为潮流,而且越来越多的初中生走上了留学之路。2009年发布的《中国留学教育现状调查自皮书》中披露,40%以上家长希望在孩子20岁前出国留学。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国外的优质教育,更早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重庆涪陵区,在今年一月高考报名中,有541名放弃参加高考,占全区高三应届学生人数的10%以上。据悉,这样的情况在涪陵区从未出现过。经过调查,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有三:高考升学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收费较高。上大学,长久以来都是国人心目中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大学之路,在很长的时期内,几乎都是一条众人争抢、难于通过的“独木桥”。而那段时期大学收费之“低”,以及毕业后收益之“高”所形成的高性价比,也让“上大学”成为高三学生择优选择。如今,部分高三学生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5.
《协商论坛》2012,(7):63-63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录取率高达75%以上。而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比,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人提出了“老百姓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市场上“太贵”的东西越来越多: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难,即便是买了,欠下的“债务”也要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育收费太高,有的家庭理性地选择让孩子放弃高考;医院看病费用高,平价医院一时还解决不了看病贵……  相似文献   

7.
期望理论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高中生弃高考现象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弃考现象尤以农村更为突出,本文从期望理论的效价和期望值视角入手分析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的原因.文章认为,少部分农村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除了与通常所说的高校收费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城乡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等因素有关之外,更与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社会对子女高考升学的价值判断有关.由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导致未能实现高考升学期望值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社会压力,由此产生的扩散效应使得农村高中生群体对高考升学的期望评估值比城市高中生更低,并导致一部分农村高中生最终选择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8.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去了,但高考的话题并没有结束。犹如往年一样,高考过后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家长在高考刚刚结束,就已经忧心忡忡。他们既怕孩子考不上大学,白费了多年的心血,望子成龙的梦想破灭;又怕考上大学后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据报载,家住重庆市的一名学生,已连续3年走进高考考场,虽然每次都考上了大学,可至今他还没能成为大学生。而放弃就读的惟一原因就是家里太贫困。对于月收入仅有二三百元的贫困家庭来说,一年七八千元的学费(还不算食宿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说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还可以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来得到部分解…  相似文献   

9.
高考中反映的许多问题,如学习负担过重等,固然有考试中的问题、教育中的问题,但根本原因是竞争。竞争的根源是差别,如“三大差别”、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等。有差别就有竞争。高考竞争的实质,不在于上不上或上哪所大学(专业),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一辈子当学生;高考竟争的实质是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这是社会问题,不是教育,更不是考试能解决得了的。从表面上看,高考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智育范围内的事。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在城市;落选的人,虽然今后仍有机会,但多数将从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全国高校艺术高考于一、二月份陆续在各地进行,艺考过关的考生相当于一只脚迈进大学,只等6月份高考被录取。然而因文化课成绩差,个别考生不惜铤而走险作弊。2009年11月,济南市中级法院就审结一起由高考作弊引发的罕见案件,案件涉及100多人,其中包括几十个高考生。  相似文献   

11.
<正>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只能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人才",与国家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相差愈来愈远。高考临近,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  相似文献   

12.
邱烜 《当代广西》2008,(22):62-62
又是一年丹桂香。 悠悠的邕江水穿过氤氲的桂香,让无声的岁月缓缓地流进了初秋的河床,邕宁高中也在橙黄橘红的日子里收获着硕果累累的希望。在今年的高考角逐中,邕宁高中284人上重点大学分数线,比去年多40人;795人上二本线,比去年多84人;1186人上三本线,比去年多92人。全校高考本科上线率84.7%,取得了历年高考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讨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会议,与会者从很多方面对高中教育进行了思考,其中关注最多的就是高考改革,认为高考不变,教育难兴。但是,高考变了,教育就能兴吗?我们的高考其实也一直在努力变革。我认为,招生改革比高考改革更重要,因为不管怎么考试,学生总有应对办法。大学招生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改革,那么,高考改革就只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教育失败,在于没有拿出一笔钱直接给学生,而是作为教育拨款直接给了大学。所以,每到高考发榜日,就会有“愁儿学费父自杀”的悲剧上演。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扩招后,总要面临一个谁来埋单的问题。但是对学费的承受力,也不是中国独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金融贸易往来英语沟通是必不可缺的。肩负建设香港未来的大学生,理应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然而近年来,香港青年人的英语水平却有走低的趋势。1997年,香港参加高考的学生共3万多人,仅有约40%的人能达到大学英语的及格标准。在秋季入学的1.45万名香港的大学新生中,有2500 多名英语成绩不及格。香港的大学新生英语水平持续下降这一严峻现实引起各界人士关注。另有资料显示,从1994年至1997年,高考考生英语不及格率由20.4%持续上升至25.8%。香港工商界反映近年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准都有下降的趋势。2…  相似文献   

16.
浅泽 《中国人大》2010,(12):6-6
本月上旬,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中国的高考刚刚结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去年减少74万人。整整74万,这已经是高考考生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度下降。适龄人口的减少是考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然而除此之外,很多考生的主动放弃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高考日,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前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关于高考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增加“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的表态,让高考改革方向之争此起彼伏。而“罗彩霞事件”、“绍兴一中航模高考加分事件”、“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件”无疑让高考的诚信与公平话题再次升温。如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如何体现出社会诚信?怎样才能更加公平、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在84万应届生放弃高考的尴尬面前,我们还要不要扩招?诚然,高考问题很多,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改革、停滞不前的理由。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改革也概莫能外。本期“今日关注”从多家媒体对高考改革的呼声与建议声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组文章,希望透过这些肺腑之言,甄清高考问题的脉络,探寻其进一步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和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相提并论,摆在温家宝总理的心中。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六百三十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百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有观点将高考弃考的原因归结为”知识无用论”的抬头,其实,更确切的表述可能应该是”大学教育无用论”。  相似文献   

19.
学习成绩优秀的他第一年高考就达到本科线,可在父母的坚持下,他只得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转而按父母的要求复读,目标很明确:冲击北大。在并不情愿的复读中,几乎崩溃的他遇到了一份恋情,可这份恋情却没能将他从绝望中拯救……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应积极做好准备,充满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主就业的动力。”市人大代表朱如安认为,金融危机下,更应坚定主动就业的信念。大学生创业目前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信心和经验,代表们建议,要反思现行大学教育的定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