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系统理论"视野中,未成年人教育是一个有机组成系统,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的一个互动单元,而"社会权力"介入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另一个互动单元。有组织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就是使系统中各单元间形成良性互动。我们需要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家庭教育与"社会权力"介入这两个互动单元的结构安排,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基础,"社会权力"介入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二者泾渭分明,又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社会权力"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应当有其边界,遵循自愿性、补充性、不得已性及自律性原则。家庭教育与"社会权力"两个单元的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是未成年人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分离促使国家和国际体系适时进行系统地自我更新。民族主权与族群冲突、国家建设与政权崩溃、民主化与政治失序、全球化与国际干预是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路径和表现。它们分别从社会原生要素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系统内外部权力的结构和关系、政治社会与垄断权力开放竞争和参与的关系、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关系,说明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动力来源,即"主权"要素改变、"政权"建设遇阻、"政治社会"关系不对称以及"超国家"外部介入。这四种动力统一存在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专断性""对称性"和"正义性"四种属性内。它们是主权国家在全球持续裂变和扩散的原因,也是当下国家发生分离的路径和动力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提示。  相似文献   

3.
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的比较研究——复合权力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分裂国家中,越南、德国、也门三国分别通过武力、吸收、一体化模式完成了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统一及其模式选择不是行为体取向单一发展的逻辑,而是复合权力结构综合作用的结果,横向上包含硬权力和软权力结构两大内容,纵向上涉及全球、地区、国家权力结构三个层次。通过比较研究可见,同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国家能否完成统一,而异质性复合权力结构影响国家统一模式的选择。该结论对中国的统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尽管近些年学界内外对国际失序颇有兴趣,但对国际失序概念仍然没有达成一致.国际失序是有序的国际行为、规则和规范的毁坏,从而在国际事务中产生一种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状况,这一分析性概念将国际失序的不同含义及其普遍影响,以及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质结合在一起.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准确的国际失序概念对国际失序研究大有裨益,它展现...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越南的政治权力模式呈现如下几个特征和趋势:权力构成表现为政治权力结构分散化与"南北党"分野;权力构建机制从内部磋商走向公开竞争;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是以"民主"实现权力的"集中";政权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因素等。形成越南政治权力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二是其革新路线发展的结果引致;三是时代发展因素和全球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公共权力观念是政治观念的核心,农民政治观念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7年两轮山东农村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政策下乡",农民的政治观念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由"社员意识"向"村民意识"的回归以后,正在由"村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主要表现为参与村庄选举的权利意识增强了、民主选举意愿超越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界限、越来越关心国家政治、对公共权力的期望趋于理性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评价更加积极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应充分回应农民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名的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近年来较为关注美国政治制度黯淡的一面,强调美国存在着利益集团政治、政府机构僵化、民众话语权力缺失、法院和国会篡夺政府权力、否决政治低效和反民主、总统制权责混乱等"政治衰败"问题。福山指出,美国政治制度衰败的症结是软弱、无效的政府,要走出僵局必须平衡好包括国家、法治和(民主)负责制三大要素的政治秩序,尤其突出强化国家构建。福山的"美国政治衰败论"是在自由民主制遭遇了重大挫折的背景下提出的,虽然他多角度批评美国的政治制度,但实质依旧是坚守自由民主制,试图通过强化国家构建修补与升级自由民主制,为自由民主制进行再次辩护。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权力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日趋由有序变得无序。尽管全球失序的深层原因还存在争议,但西方学界却认为全球失序是新兴经济体崛起并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所致。基于全球失序这种现实,美国战略界就如何重新定位美国的全球战略存有争议,这种争议在对华战略方面体现为"十字路口论"的提出。"十字路口论"的理论基础在于美国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对华接触与"改造"政策是失败的,现实基础在于美国认为中国近年在外交上充分体现的大国自信与奋发有为是对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正确认识权力与规则的辩证关系,相互塑造与构建正和关系,对于化解两国矛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一、何谓阶级政治本文旨在以"阶级政治"的视角解析日本战后70年的发展历程,并由此提出"阶级斗争(对立)"概念与"阶级联合(和谐)"概念的社会科学重要性。对于何谓"阶级政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潜在于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利益视角;第二个维度是以这种利益为轴伴生的各阶级的团结力和凝聚性的程度;第三个维度是显示这种凝聚性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需要从这三个维度顺次向上的方式思考现实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实现法治目标的三大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在观念意识方面,包括公民要具备"善法"与"恶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覆盖于全社会的法的统治意识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以及全社会权利文化的形成;在制度设计方面,包括权力的控制与制衡,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权利义务一致性基础上的平等、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系统的健全与协调;在技术操作方而,包括法治的统一,法律的效力,司法的中立和独立以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风险由地缘因素引发,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对海外特定地理空间的开发、塑造、竞争或控制造成该地区既有地缘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其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海权与陆权力量的斗争、地理敏感地带引发的博弈、地缘经济竞争等。海外重大项目也会改变各种地缘因素,打破原有地缘利益结构的平衡,从而引发地缘政治风险。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观念、思想之争,以及时代变迁所引发的时代精神、国家心态的变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已对中国和平崛起和企业"走出去"构成实质性障碍,为此亟须提升地理安全意识,要客观评估地缘政治风险,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设立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标准,制定防范和管控地缘政治风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守东 《南风窗》2010,(11):52-54
贪官的性行为之所以应当成为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而非黄色故事,那是因为贪官往往通过其放肆的性行为来满足自己掌控他人的权力欲望。这种容易导致公共权力滥用的贪欲,属于一种不能不通过民主法治体制加以约束的政治灾害。  相似文献   

13.
权力结构、权力国际战略与权力运用是观察美国网络霸权的三个视角。在权力结构上,虽然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基础层与逻辑层稍有衰退,但在网络空间内容层,美国仍然主导着权力结构,足以支撑其霸权地位。在权力国际战略上,美国在网络空间成功建构了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价值观同盟关系,用以推动美国网权的扩散,为网络霸权的分担寻找国际支持,最终形成"扩散性网络霸权"。在权力运用上,美国通过强制、威慑、防范、建构等方式对别国产生影响,也通过吸引手段对国外公众产生影响。美国在虚拟世界建构的全球网络霸权不仅与美国在现实世界的霸权起到互补作用,也可能会对其霸主地位的日趋衰微起到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总的特征而言,欧盟政治是"两级政治",欧盟的方方面面都打下了这一特征的烙印,政党自然也不例外.欧盟的政党体系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一个是民族国家层次,另一个是欧盟层次,即超国家层次.从政党的架构来看,欧盟层次的政党已经与民族国家政党相类似,但是,就政党的地位与功能而言,欧盟层次的政党却难以发挥类似政党在民族国家中的那种核心作用.我们可以把欧盟各成员国的政治称之为"政党政治",但却不能把这一称谓加之于欧盟政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比较欧盟两级政党架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探寻限制欧盟层面政党作用的各种因素,并对其未来的走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分析框架,研究跨国公司与国家的权力与利益关系,以及两者互动与体系结构的关联。首先盘点国际政治对跨国公司研究的得失,进而提出重构的思路。放宽行为体假设,以二元行为主体作为立论基础,融合国际商学的跨国公司研究成果,借鉴和发展国际政治的理论资源,重点借用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如权力、均势、体系结构等,并且利用相互依赖论的两个概念,研究现实主义范式忽视的对象——跨国公司。在单位层次上,建构三角相互依赖结构分析跨国公司与国家的互动。在体系层次上,将相互依赖融入体系理论的权力逻辑,解释跨国公司与国家如何在特定的领域构建体系,以及体系稳定的原因和变化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聂理纲 《国际政治研究》2001,(4):125-129,136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持续是一连串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建构了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作为人类政治秩序的建构,国家主权概念的发展,亦有它客观的环境基础。公元1648年欧洲结束三十年战争,签订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后,国家概念便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实践,自此以后,国家逐渐成为国际间冲突、合作、竞争的最主要单位,并且更形成以国家主权概念作为国家独立行使权力的主要依据。对内,国家具有最高的管辖权,以维护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与安全;对外,国家代表人民独立行使主权,解决彼此的问题。虽然国家主权概念造就了国际社会的稳定秩序,但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原本用来解决争端的抽象图腾,却成为人类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曹玲 《法制博览》2013,(7):77-78
刑法学在概念的范畴内存在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两个层次,二者相互区别又交叉相连,贯穿于刑法学始终,构建成为独具特色的刑法学概念体系。本文旨在探究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内在联系,并以综合的方式作为平衡二者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纵观古今,中西方关于法律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不胜枚举,哈贝马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法律与政治两者之间是"构成性联系"的观点,并从他的商谈理论出发对法律与政治的构成性联系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他认为,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具有合法性的法律,使政治权力与交往权力联系起来,由此形成一种法律与政治权力的互相构成。法律与政治之间的构成性联系是一种良性循环关系,两者彼此没有先后和高下之分,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2,(5):43-45
在一个个公共事件及"大V"们的意见表达背后,关注度和粉丝数量似乎构成了一个个粗鄙意义上的"政治压力集团"。然而,这样的"压力集团"仍然局限在抽象的"民意"范畴,以批评公共权力为预设,以明星崇拜为润滑,并不捅破"大V"们和底层,甚至和他们的粉丝具有不同的阶层利益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20.
蒋圣力 《法制博览》2013,(11):26-28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之所以会就"间接碰撞"是否属于船舶碰撞这一问题展开长期的激烈争论,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了司法实践和航运实务之间价值追求和利益博弈的深刻影响,集中表现在如何确定"间接碰撞"的法律适用以及船舶保险条款所承保的碰撞责任是否包括"间接碰撞"的情形这两个问题上。因此,在对船舶碰撞概念进行释义时,应当充分考虑与其现实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