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吉明 《奋斗》2008,(12):42-43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实践,实施了行政问责制,重点对机关领导干部,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通过实施问责制,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为推动全市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2.
所谓公信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对领导干部而言,公信力是个大问题。公信力不仅体现在“红头文件”里,更体现在社情民意中。对每个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能力高低,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能称出干部水平的“斤两”,也能称出干部公信力的“斤两”。如果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少公信力,就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提高公信力,关键是“公”字当头。要看淡、看小以至摒弃个人或“小圈子”的利益,做到立言公道、处事公正、为人公平。立言公道,就是说不分尊卑高下、白领蓝领,一视同仁。当下紧要的是把立言的…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8)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偶发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从而折射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政府公信力的考量维度不一。根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政府公信力包括公共政策公信力、政府廉洁公信力、政府诚信公信力和政治控制公信力,并分析它们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中的表现,据此提出完善公共政策过程、全面惩治腐败、完善行政问责制和健全管理机制四条政策建议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李晨芳 《新长征》2009,(12):34-3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表现出参与人数多、矛盾易激化、处置不当升级快、社会影响极坏等特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上下功夫,注重强化“四种意识”,提高“六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问责官员“带病”复出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它使行政问责制面临合法性危机,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如何科学地解决被问责官员复出问题,是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分析目前我国被问责官员复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被问责官员复出问题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可 《党课》2010,(17):77-79
“问题官员复出”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有统计显示,从2003年“问责风”兴起,已有上千名官员因工作失误而引咎辞职,但其中大多数在并不长甚至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复出,或官复原职,或异地任职,或提拔重用。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里,问责制“异化”成了对问题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以其具有累积性、动态性与非线性等特点,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并对社会稳定构成直接挑战。我国领导干部应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已经取得若干基本经验,同时,还面临着若干挑战。  相似文献   

8.
官员问责制:离长效机制有多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开端的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表明“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已在中国的公共管理中得到推行。文章在分析官员问责制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优化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应在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主体和问责程序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抚顺市采取“测、谈、访、评、用”五种方式,强化对干部“德”的考核和评价,提高选人用人准确度和公信力。一是测。将领导干部的“德”按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四个方面,细化为若干项,每项设置好、中、差三个档次,结合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述职,接受基层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德”进行专项评价。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不良心态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心态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的前提条件。目前有些领导干部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存在着懈怠、恐慌、逃避、隐瞒、急躁等不良心态,影响了其能力的发挥。因此,应当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评机制,完善官员问责制等途径,矫正部分领导干部的不良心态,使危机及时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11.
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是指政府达成既定公共政策目标的能力与力度。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政权的巩固以及统治的合法性。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它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  相似文献   

12.
杨仁鹏  金瑞 《理论研究》2009,(5):25-27,31
推行行政问责制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问责制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塑造问责文化、理顺政府职能、强化外部问责,同时建立起我国的“问责督察体制”,真正形成问责合力,完善行政问责制。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20):44-44
“提升了群众的信任指数,发展指数才会顺势上扬,幸福指数也会水涨船高。”一位领导干部的从政心得颇耐人寻味。信任指数高不高,也就是公信力强不强,指的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以个人素质、执政能力、团体表现赢得社会认同与信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具有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公益性等特性,决定了它更易于获取公众的认可与信任。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在监管机制、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拷问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事件时有发生,“郭关关事件”的负面效应延续至今,社会组织面临信任危机。所以,必须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圣华 《唯实》2014,(11):44-46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也是选人用人公信力的保证。近年来,宿迁市始终坚持简单易行、有效管用原则,积极探索构建领导干部长效动态激励机制,明确不用“八种人”,推进“五大交流”,提振了干部的“精、气、神”,凝聚了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类群体性事件呈现增长态势。如何科学、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06,(7):38-38
最近,长春市双阳区委出台了《长春市双阳区领导干部问责制》,在区管干部中实施。问责制列举了执行不力、决策失误、效能低下、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监管不力、弄虚作假等13种应当问责的情形,当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涉及这13种情形之一时,就将受到问责办事机构的问责。问责制还列举了10种可单独或合并使用的问责方式:被问责人向问责办事机构做出书面检查,向区委区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向社会公开道歉,取消被问责人当年评优资格,通报批评,诫勉,停职待岗或调离,责令其辞职或降免职,给予党纪或行政处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追究其责任。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察局为问责办事机构,具体履行下列职责:受理问责情况,调查责任情况,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跟踪处理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透明的网络空间,向领导干部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新挑战。内外兼修,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日记门”,“开房门”到“艳照门”:从“萝卜招聘”到“拆迁冲突”: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自律,行为失范,在网络核裂变式的传播之下,出尽了洋相,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损害了党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200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对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对于营造“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氛围,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透明的网络空间,向领导干部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新挑战。内外兼修,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日记门”,“开房门”到“艳照门”:从“萝卜招聘”到“拆迁冲突”: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自律,行为失范,在网络核裂变式的传播之下,出尽了洋相,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损害了党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