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的梳理,勾勒出老子和孔子前的天道思想发展的大致轮廓,对天道的不同境遇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自从实现了"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后,天道始终与王权纠缠一起,论天道之动因在于给王权一个新支点,给现实一个新秩序.对应着天的含义在自然与神灵之间的迂回,天道问题存在于树权威与反权威的张力之中.由于王权对人边界的封闭,每次王朝的更迭,王权的倾斜,都预示着天道思想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但一般认为,孔子关注的只是现实生活,宣扬的是一些仁爱学说,很少谈到道本身,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没有言说性与天道。因为性与天道的问题是中国思想中的最高部分,所以孔子关于它的言说是有界限的。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下学是形而下,上达是形而上。他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惟一的道本身。孔子关于天道的思考集中表现在他的天命观上,其天道就是天命。孔子反对作为人格神的天。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而且也反对各种天地间的鬼神观念。他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而不是那种超出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奇异和神秘的现象。如果说孔子所说的天道是天命的话,那么他所说的人道就是礼乐。礼作为人道给人的存在确定了一个边界:哪些是可以存在的,哪些是不可以存在的。但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从建立经修改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后代对于前代的礼均有所损益。  相似文献   

3.
在儒学史上,周公、孔子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周公"以德配天",在获得并试图保存政权、否定有常天命的前提下,以道德论证和捍卫权力;然而由于天人关系为王权阻隔,以致天人不通,道德沦为权力的附庸.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突破性地"以仁释礼",翻转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道德评判和制约权力,并跨越王权,以仁心沟通天命,重建天人关系.周公建制、孔子立言,儒家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之格局基本形成,两圣可谓双峰并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4.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7.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老子     
吴心 《黄埔》2007,(5):54-55
中国人,不可不知孔子、老子,否则,可谓忘祖。孔、老俱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稍早于孔子。老子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前480年),史称老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相传,他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是一个小官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  相似文献   

9.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这里有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孔子讲仁,老子说义,我们是一个讲了几千年仁义的民族.慈善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创建了以"仁礼合一"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框架,老子提出知足不争、少私寡欲、柔弱守雌的教育理论。孔子与老子既塑造了圣人理想人格,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建构方面,亦开创出不同的发展路向。深入挖掘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德育思想,追寻可亲可敬的人格榜样,开拓与道合一、守道同德的理想之境,传承创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追求的理想人格价值目标,对于今天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子之"仁"论是自然的,与其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其生养亭毒之功与孔子之"仁"相通;孔子之"仁"论是伦理的,是诸德之统率,落实在人事而隐含有一定的"天道"内蕴,给后人留下了将"仁"提升为"道"的空间,故二者之"仁"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学术与价值取舍不同,后人之于孔老之说有"离"有"合"。"离"的意义在于对仁义礼法虚伪性的批判;"合"的意义在于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的融通。  相似文献   

12.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征,"正言若反"的实质就是老子所说的"正言"与世人的一般认识"若反"。"正言若反"作为一种思想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老子独特的、与世人一般具有的"求异"思维相反的"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及其所决定的"正言若反"不仅来源于老子独特的"道"世界观,更直接决定了老子独特的"德"价值观、"弃智"认识观以及"无为"实践观。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4.
孔子拜师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享有极高威望.然而,孔子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谓能者为师,无分长幼.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而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 孔子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瑶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在当时,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远在孔子之下,孔子却向他们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真是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高书文 《前沿》2012,(22):51-53
孔子其学宗旨在于对成德成圣的追求,而其成德思想则来源于其对“性与天道”的自觉.“性与天道”是孔子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孔子通过明鬼神之异,肯定人客观存在的现实性.进而辨人禽之别,明人伦责任,将人的本质属性界定为道德本性.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本性来源于天道,天是的人的道德本性的形上依据.从“仁者,人也”对人的道德本性的界定,到“知天命”“畏天命”的表述,再到“天生德于予”的自信,孔子从来没有离开对“性与天道”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历来认为: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以来是以一贯之的,只不过历代的大儒们对它有过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内容与性质并没有改变.于是尊孔时就争相把桂冠戴在孔子的头上,反孔时就纷纷把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圣人是他,大罪人也是他.形成这种奇怪状况、产生诸多悖论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没有划清前儒学与后儒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乔健 《思想战线》2008,34(3):64-68
韩非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由的思想拉向了实际政治领域,把老子的一些重要概念改造成为适合君主专制的东西,把具有"形上"超越性质的老子思想"形下"化和实用化,把老子之"道"确定化和法术化.这最终使曾深受老子影响的韩非完成了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修正.  相似文献   

19.
美玉 《黄埔》2013,(3):86-89
孔子被誉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他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本期读懂经典,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近孔子,感受那一场历经沧桑的盛世绝学。孔子其人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一户人家里极其平凡地迎来了一个男婴,谁也不曾想  相似文献   

20.
志于道     
《世纪行》2017,(6)
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中心和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这四点做到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本文说说"志于道"。何谓"志于道"?"志"者"慕"也,仰慕追求之意;"道"者"通"也,乃事物本原之理。孔子这里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之理,更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