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翔  肖晨 《两岸关系》2008,(4):36-38
齐治像个文人,他对中国古训律津乐道;齐治像个军人,他深谙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精髓;齐治像个商人,他凭着良好的投资经商直觉走东闯西;齐治像个“仆人”,他为吴江几千名台商奔走服务。  相似文献   

2.
“清真”的起源在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年间,“清真”一词只是在文人笔F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宋朝词人周邦颜自号“清真”。他的诗词集称《清真词》。唐代还有“清真渊”、“清真烟月楼”等地名。唐宋U后“清真”一词始与宗教相联系,因宗教都自...  相似文献   

3.
“酌海楼”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一座私人藏书楼,地处浦城县城关潭处弄。酌海楼早年在福建很有名气,据说其藏书量和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相差无几,当初,“天一阁”七万余册,而酌海楼有六万余册。所不同的是,“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年间,资格老,当然。两楼的命运也不相同。“天一阁”因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得到保护,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化人向往之圣地,而酌海楼却烟消云散、遗址不存。  相似文献   

4.
王以兴  杜贵晨 《求索》2014,(4):169-173
“外史”最早为周朝史官之一,执掌书写天子帝令和整理历史文献;春秋鲁国以至汉唐诸朝,间有“外史”之设,职责教变;唐以后则彻底退出史职,而逐渐演为私人撰述之“野史”与备体文学尤其是小说作者与作品之称。“外史”之称影响中外,迄今流行不衰。“外史”名义从政治到史学、文学领域的这种跨越,体现出中国史官文化对普通文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外史”的热衷则叉是文人史官情结的清晰表征。  相似文献   

5.
陈丹青回国已经十年有余。在画家身份之外,十年中,他的各种文字、言论常见诸于报端。这些文字或谈绘画美术,或议论当下教育体制,或触及公共言论空间,或遥想民国当年。在他的诸多言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其谈论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在那些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中,鲁迅是陈丹青最喜欢的,也是其谈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6.
1995年初秋,我来贵州安顺考证红崖古迹,并与安顺地区博物馆李业成先生联名发表《红崖天书考释》,至这篇拙文完稿已临近2005年的元旦。按古历算,甲申年腊月十八是我的生日,摸着两鬓青丝,思考这十年风风雨雨,首先想到的还是关岭红崖山赤壁上残留的遗迹。历史上最早发现红崖碑文的是明嘉靖年间的邵元善,邵氏是贵州盘县人,明嘉靖二十二年举人,时任四川按察佥事,长于词赋歌咏,他在明嘉靖二十五年写的《红崖诗》证明“红崖天书”产生的年代至少在1540年之前。也难怪红崖古迹首载于明代,因为按照能与古迹遗字对应的瞿鸿锡摹本分析,从左上角的“允”…  相似文献   

7.
上海作家管继平写作上是一把好手,著有散文随笔集《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等。在上海文人中,管继平可算一位“曝光率”较高的作家。尤其是他所撰的“文人书法”系列文章.先后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与画》、《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转载,甚至在中国书法网上,管继平与启功等一起被评为“文人书法”网大评论权威。其实,于管继平而言。这倒是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上管继平同样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8.
刘书笙,个头1米83,标准的山东黑大汉,熟悉他的人称其酷像少年毛泽东。好友,做事为朋友“两肋插刀”;豪爽,喝酒能喝八两不喝半斤,喜欢辣椒、大蒜和大葱蘸酱;文人气息浓厚,喜爱文艺,酷爱毛泽东诗词;果敢、刚毅,大将风度。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责任     
这世上有农人、商人、工人、官人、文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无论如何分门别类,文人之谓搁在任何地方,都会有些另类的味道。这味道,源于书,源于读书,源于读书人那一点与众不同的脾性。蔡元培先生有两对题联,颇能勾勒这样的脾性。其一,悬于他的书斋,“都元作官愿,惟有读书声”;其二,题于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蔡先生一生,革命,从政,办学,呕心沥血,多有担当。但不管身份如何变换,他最看重的恐怕还是“读书”——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  相似文献   

10.
文人相亲相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张侠生知之明;再加上“又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虽不乏“文人相轻”的事例,但更多的是文人相亲相重的美谈。曹丕在该文中,也举出文人相亲、相重、结下深厚友谊的例子。该文以“建安七子”...  相似文献   

11.
姚同发 《黄埔》2012,(3):72-74
他,20年间往返两岸100多次,差不多每两个月一次;他,主持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20年问组织各类团队互访,最多时一年达二、三十个团;他,20年间参加过50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誉其对两岸关系发展具“精准的预见力”。  相似文献   

12.
在扶沟县西南5公里多的岗阜上,坐落着一座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支亭寺。支亭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所立支亭寺碑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据说,支亭寺的由来与北齐宰相张思伯有关。北齐年间,宰相张思伯因耿直清廉、不媚世俗,遭到奸佞权贵们的排挤陷害,被昏庸的皇帝免官,贬出朝中。一日,他来到颍川郡扶沟地界,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  相似文献   

13.
说起全国人大代表方志远,就不得不提明史。自2010年应《百家讲坛》栏目之邀先后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与《万历兴亡录》后,方志远声名鹊起,公众开始知晓这位学术功底扎实、为人严谨低调的历史学家。有不少的媒体称他是目前最火的“学术明星”和“国学明星”,但他似乎不太理会这样的头衔,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更愿意别人只把他当成一名普通的代表和一位教授历史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范忠程 《求索》2008,(10):227-229
邓中夏是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和理论家。他在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1923—1926年间,他就农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农联合,以及农民运动的政略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精要和别开生面的论述,指出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农民中蕴藏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创造能力;工农联合是胜利之本;政策和策略是农民运动的生命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指导了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相似文献   

15.
自郑和七下西洋以来,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林则徐因为他主持编译了让中国人7解世界形势的(四洲志);或者是极力支持林则徐禁烟吟出”我欢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或者是编撰了(海国图志》。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其实明末的徐光启、李之藻和崇份帝等人就已经睁开眼看世界了。西方传教士东来始于西班牙人方济各当时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而在所有来华的传教士中间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努力钻研儒家经典与中国史书和许多士大夫又往名重一时。其中和他交…  相似文献   

16.
杨冰 《今日民族》2002,(3):39-40
大理白族民居是典型的文人式建筑。步入其中,流连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构筑的空间,就进入了白族文化的领地,捕捉、感受着白族文人镌刻于自己居室之上的每一页艺术华章,每一片心灵流璨。中国传统建筑大致可分宫室建筑、文人建筑、市民建筑和宗教建筑几类。白族民居属文人建筑,与传统宫室建筑的威严、华丽、恢宏,与市民建筑的拘谨、简单、逼仄,与宗教建筑的庄严、肃穆、巍峨相比,白族民居文雅、庄重、疏朗、平易的建筑风格,正是文人精神的写照。彰显文人气质的建筑特色有“三绝”:照壁、木雕和彩绘。“三坊一照壁”是白…  相似文献   

17.
史书记载,明嘉靖年间,句容有一位清官名叫徐九思,江西贵溪人。嘉靖之后的万历年间,江西铅山也有一位清官名叫笪继良,江苏名容人。这两位清官都与“白莱碑“结下了不解之缘。徐九思是在嘉靖四年即公元1525年于原籍考中举人后调任句容知县的。徐知县在任职期间,于县衙前竖立一堵石屏(碑),石上画了一株大白莱,在菜的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于,不可令有此色。随后请石匠将白莱和楹联细心镌刻。徐知县的意图很清楚:告诫当政者,教诲年轻人。他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处事恭谨,反对谀奉。他逝世后,句客民众怀念这位清官,经常来到白菜碑前,一边抚摸石碑,一边喃喃怀念。后来,百姓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新编《句容县志》和《句客古今要览》中均有徐九思传略。遗憾的是,白菜碑、遗爱祠在句容早已无  相似文献   

18.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11):14-15
骨子里是个文人 在耿彦波心里,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文人,搞城建以后,弄得性格都变了。“搞城建就跟带兵打仗一样,说骂就得骂,由不得你。”他爱看电视剧《亮剑》,尤其是李云龙的那种精神,逃走了就枪毙了你!“因为两军交战,一不小心就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19.
驻京办事处的前身,是北京的会馆,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郡邸。《辞海》对会馆的解释为:“同机关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据考证,会馆始于明永乐年间(1402-1424),到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会馆达到兴盛的程度,而会馆的发达是同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的。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废除,其试馆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间,这里创造了“大唐袜机响,世人一双袜”的奇迹; 三十年间,这里成为中国企业密度最高的县级市; 三十年间,这里的“中国名牌”总数多次高居浙江省县级市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