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府际管理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群政府间合作困境是困扰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问题.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在一体化过程中,政府间合作受到政治绩效竞争、政府"经济人"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府际协调与合作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但是,经济一体化、上级战略和惠民效应等因素又将继续形成动力,客观上要求政府间形成可行的合作机制,破解当前困境以带来城市一体化的共惠共利.运用府际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政治行政体制的特点,提出以构建政务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为基础平台的网状政府合作模式,其中特别强调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制约政府的毁约和不合作行为,要求政府间合作项目必须由以"法规、监督、激励"思想为核心的制约制度来保证实施.这种合作机制是解决当前省域内城市群政府间合作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在不实行政治和行政一体化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群公共事务的合作,并且降低不履行契约和不合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看,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区域类型,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长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崛起的代表性主体功能区之一,"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其协同治理提供了政策契机和历史机遇。受行政区划、协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长株潭城市群政府间恶性竞争、各自为政现象突出。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特点,运用协同学原理,探讨城市群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协同框架的合作治理基本思路应为: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系统功能倍增效应;强化协同区域发展目标下的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长株潭的自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3.
跨域治理是应对跨域政务服务需求的有效治理理念,可以为市场要素跨地区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行政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价值导向,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增效,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基础,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提供了可行性。科学且高效的府际合作动力机制是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基于APT-R模型,构建起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通过对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发现其府际合作动力机制存在运行梗阻,表现为引力有限、压力不均、推力式微和阻力难消。这是地方行政系统内外部的利益、组织、制度、理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需要从提升引力、平衡压力、强化推力和消减阻力入手,调适四个作用力的方向和力度,形成府际合作的动力合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助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行政主体间性:府际关系研究的新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时代的我国府际关系路径繁杂,种类多样,涉及多元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政府机关时尤为突出.行政主体彼此不理解、缺信任,是府际争议发生的根源.后现代语境下的府际治理从新方向寻求理路,促成多元行政主体的磨合与角色互换,实现行政主体间关系的良性互动,这正是行政主体间性的体现.行政主体间性的目标和网络型政府不谋而合,正是一张张行政主体网络,凝结成了更宽泛的行政生态环境;行政主体间性促成行政主体间精诚合作和协商对话.行政主体间性,基于宪政角度打破了上级政府的话语垄断,延展了治理主体的涵盖范围和实现了多元共治,维护了多元行政主体的公共利益,是行之有效的协调和弥合府际关系争议的新理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府际争议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日益凸显,诸多掣肘事件抵冲了政府间协作并影响合力的发挥,造成了非逆转性内耗并导致国家整体利益受损,府际关系亟需法政视野下的理性协调。立足于法治精神的整体治理是化解冲突的良策,着眼于塑造整体政府形象,整合共同目标以促进府际协同,鼓励地方政府不断的竞合以整饬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以有效服务民众。整体治理基于公平正义的宪政视野,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统合各方力量将府际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中,从而构建各级政府动态协作机制;力求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治理主体从而实现多中心的和谐共治,是众望所归的整合资源及弥合府际争议的坦途,最终实现问题目标取向的整体协同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6.
府际治理视野下的区域治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处理和协调作为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自然无关联机制、市场机制、科层制和府际治理机制等是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四种基本制度。自然无关联机制早已过时,必须摒弃。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在协调政府间关系时具有积极效应,但却存在着"市场失灵"和"科层制失灵"的治理困境。府际治理机制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正确选择,也是当前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9,(3):62-71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群,其政治特性导致其区域协同发展主要依靠纵向协调机制。横向协调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府际联席会作为中国情境下的有效横向协调机制,已经成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促进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其发展与演化过程能够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有效地识别京津冀府际联席会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利用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中的相关分析维度,从整体发展与微观主体两个方面对2006—2018年京津冀地区主要的联席会情况进行详细观测与分析,同时为改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横向协调机制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具有跨地域性特点,涉及多个地方政府的利益协调.利益主体众多、管理制度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容易引发府际冲突,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如何有效解决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横向府际冲突问题,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府际治理的重要方向.府际合作能够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实施和发展.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横向府际冲突为研究对象,分析冲突的表现方式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利益协同"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可以实现横向府际冲突协调,对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横向府际冲突管理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营造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是政府适应日益复杂行政环境的需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用府际管理的模式来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营造出适合和谐社会的新型府际关系。为此要解决和处理好府际冲突、利益补偿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谷松 《行政论坛》2014,(2):65-68
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无障碍跨界流动,这与地方政府间因自利性而引发府际利益冲突并运用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造成的阻滞,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一体化实现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过程也是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建构和协调融合的过程。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与阻滞表现在:地方政府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地方府际间利益冲突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障碍;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关键要素。基于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视角的区域一体化实现路径是:形成地方府际间的利益协调系统;运用内外联动的网络协调模式;构建地方府际合作的内生传导机制,优化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外溢性和公共性,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原则的属地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问题,新时代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是有效履行政府治理职责和环境治理改革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在治理理念、组织结构、制度供给、协调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府际全面、充分、有序协同,必须从突破传统治理理念、完善治理组织载体、加快有效制度供给、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信任可以减少组织间和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信任在政府运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中国有五个政府层级,纵向府际间存在必要的信任。地方政府间能否进行必要的合作,取决于相互间是否有足够的信任。纵向组织间信任包括不同层级政府整体间的信任和政府部门系统内不同层级之间的信任,这两类组织信任是相互的和双向的。纵向府际关系里的人际信任包括上下级官员之间和官员之间的信任,组织间信任是普遍信任,人际信任属于特殊信任。横向府际合作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横向府际信任包括双边信任和多边信任,多边合作形成了政府网络。官员间的人际信任对于横向府际合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府际关系里存在信任程度不足的现象,提高府际信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形成政府间的伙伴关系,建立府际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构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要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16,(3):86-90
法制协调是整合城市群内不同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法制协调之目的在于破除区域界限,促进城市群发展;协调各方利益,缓解区域内冲突;弥补法制滞后,提升综合协调能力;明确主体责任,实现追责机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法制协调模式一般可分为纵向的"拘束型方案"和横向的"协调型方案"。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由于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其法制协调存在多层困境,完善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法制协调路径,要确立法制协调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编制城市群辖区规划,创设合作协调协议机制,构建城市群立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5.
信任可以减少组织间和人际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信任在政府运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中国有五个政府层级,纵向府际间存在必要的信任。地方政府间能否进行必要的合作,取决于相互间是否有足够的信任。纵向组织间信任包括不同层级政府整体间的信任和政府部门系统内不同层级之间的信任,这两类组织信任是相互的和双向的。纵向府际关系里的人际信任包括上下级官员之间和官员之间的信任,组织间信任是普遍信任,人际信任属于特殊信任。横向府际合作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横向府际信任包括双边信任和多边信任,多边合作形成了政府网络。官员间的人际信任对于横向府际合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府际关系里存在信任程度不足的现象,提高府际信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形成政府间的伙伴关系,建立府际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府际治理是指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治理网络。在转型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着权责分割、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机械设置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行政改革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和政府职责体系为核心关注点。转变政府职能旨在持续优化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关注如何有效释放市场活力,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关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协调市场与社会关系中作用的改革关注如何协调市场与社会的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旨在基于绩效导向明确政府系统内部各层级和部门的权责分配,包括以打破职责同构为重心的纵向政府间关系改革、以加强部门协作为重心的政府职能部门关系改革、以促进府际协同为重心的横向政府间关系改革。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视角转换体现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趋势,二者共同目标指向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作用于政府绩效改进的过程也是绩效观重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绩效观。  相似文献   

18.
绩效评估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协同要义,以整体性治理为切入点实施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控制是评估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命题。协同机制是消解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化竞争的逻辑前提,整合机制是破除政府治理"职责同构"层级绩效分割效应的规范要求,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控制路向体现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的双重契合。建构绩效评估系统偏差政策控制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充分信任与合作是绩效评估系统偏差的政策协调的价值前提,基于合理"空间"布局实现绩效评估治理府际间政策网络的协同优化,建构政府间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19.
跨域环境治理是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一大难题,关乎地方政府间关系和地方治理能力。作为地方政府在“避害”动机下的被动回应,跨域环境治理中的府际合作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广佛跨域水污染合作治理是跨域环境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避害型”府际合作框架对其进行研究,探讨“避害型”府际合作的触发诱因、推动力量及其过程模式,可以发现:跨域问题的复杂性、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政治权力的介入、合作的交易成本是合作开启的诱发因素;纵向上级权威的强制推动和横向地方政府间的自发联合是合作过程的推动力量;信任构建程度和合作收益水平影响着最终的合作结果。跨域环境治理实践在发挥上级政府的权力要素同时,还调动了横向地方政府进行跨域府际合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府际关系协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发表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对传统科层制和新公共管理带来的政府治理碎片化的回应,也是公共管理新的范式。整体性治理理论主张协调、整合和网络化的治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三个角度构建京津冀整体性府际关系协调模式也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