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2017,(19)
正"不管地位有多高,总是主动站在不起眼的位置,但是在人民群众心中,却给他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前段时间,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时,讲解员解读一张合影,用两个"位置",以衬托手法把周总理的德高望重和深受人民爱戴表达得十分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 诸葛亮后裔今何在?在流传于世的诸葛亮史料和《三国演义》通俗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后裔们的记述。截至三代,就断了线索。据考察,在诸葛亮一生有迹可寻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隐居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安》2005,(12):51
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智者。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余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1800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现在,让我们一起向诸葛亮老师学习十堂课,以便在变局中泰然自若,在逆境中找到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能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认真思考人生方向?“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教子育人思想集中体现在《诫子书》《又诫子书》和《诫外生书》等书信中。从治学之规、立身之道,到待人接物、约制酒量,诸葛亮都不厌其烦,谆谆教诲。这些凝结了诸葛亮心血和智慧的人生箴言,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6.
豫西南重镇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代文化资源尤其丰厚,南阳“四圣”中,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均为汉代人物。但在对待诸葛亮文化问题上存有异议。东晋时期的襄阳人习凿齿为了给襄阳争名人,在他写的《汉晋春秋》中附会上“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而使南、襄这个“官司”一直打了10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襄樊人很早就把诸葛亮文化纳入市场运作,而市场意识相对较差的南阳,对诸葛亮文化则是考据多开发少、研究多应用少、学术争论多市场运作少,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忽略对诸葛亮躬耕之地卧龙岗的保护,致使诸葛亮…  相似文献   

7.
“尺子”     
田文 《世纪行》2006,(9):47-48
上世纪末,笔者到四川成都出差时抽空去看了武侯祠。诸葛亮是我早就崇敬的英雄,今天置身祠内,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三人都是为保卫蜀汉而牺牲的。这更增加了我对诸葛亮的敬意。便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在看、品的过程中,耳边再次响起了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句子。祠内游人很多,听口音,多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也和我一样,看昭烈庙快而粗,看武侯祠慢而细。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的联想东吴都督周瑜出于嫉妒之心,决意要加害诸葛亮,他命诸葛亮在10日之内监造10万支箭,以便应战。诸葛亮胸有成竹地应允,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在一大雾之夜,用20只扎满稻草人的船只靠近曹军水寨。曹军以为敌人来偷袭,万余名弩弓手乱箭射向敌船。诸葛亮命军士将船靠前受箭。等日高雾散,诸葛亮才命令收船回营,此时20只船两边的稻草人上密密麻麻排满箭枝。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按时送上10万枝箭。  相似文献   

9.
杨绍华 《求索》2008,(1):187-18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足智多谋、忠诚坚韧的典型,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过程中,大量采用横向比较之法,通过树立正反类型的次要人物性格,让典型形象鹤立鸡群。沉稳干练、圆滑世故的司马懿就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诸葛亮典型性格的比对标杆。因而,了解了司马懿形象之于诸葛亮性格的美学意义,就找到了解读《三国演义》众多典型性格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11.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2.
淡泊八卦村     
童铁江 《浙江人事》2007,(12):46-4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来惭愧,诸葛亮的这句话,虽早已熟悉,却从未去深究过其出处。直到来到兰溪诸葛八卦村,方才知道这话原来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未曾想到,八卦村竟隐藏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山凹里,转过几道弯,一个古朴中带着些秀气的村子出现在我们眼前。据说,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大道经过,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性,静思反省。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懂得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将一代名臣诸葛亮描绘成一个智慧超群、未卜先知的人才。其实,依笔者之见,诸葛亮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名保守型的守成人才。 诸葛亮的保守性首先表现在他选人用人上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众所用知,人才是某一方面术有专攻之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则必然会在另一些方面有很深的缺陷。然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以致于他在用人问题上也过于谨慎(关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详见诸葛亮所著《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诸葛亮死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6.
一心 《就业与保障》2007,(10):19-19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及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智者。诸葛亮在变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寻找力量的诸多警言,值得我们身处职场的人多学、多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临沂,知道这一点的人可能不多。相比较而言,知道诸葛亮曾躬耕于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古隆中并在此两地中的其中一地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人就很多了。有这样大的差异,固然和诸葛亮幼年时期在临沂没有什么故事留传有关,但更有可能是与多少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先生躬耕以至刘皇叔三顾茅庐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持久争论有关。争论大大提高了襄阳、南阳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开府治事,治理蜀汉朝政,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逝于北伐军中,前后达12年之久。其间,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实行对内以法治蜀,对外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方针,维持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两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其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先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直至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19.
《政协天地》2007,(7):57-60
刘备病逝于永安后,继位的刘禅只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所有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蜀汉政权从此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刘禅和诸葛亮也是一对非常君臣。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什么历史的隐秘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潮流:说他“短于奇略”者有之,道他“并不擅长直接统军作战”者有之,甚至讥他“平庸”者亦有之。持异议者则群起而反击,双方论战方酣,从而把对诸葛亮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应该说,这种论战由来已久。而近几年来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观点亦不新鲜,它们几乎毫不例外地源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早在一千多年前,陈寿就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低于他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