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重视执政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党的执政成本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执政成本是指执政所付出的代价,它一方面包括为了执政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包括没有执好政而造成的一系列风险、危害和负面影响。分析执政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对无形成本进行分析。执政成本问题关系到执政基础是否巩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成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现代执政党必须具有的意识,也是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率观念。建立高效廉价政府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应包括准确定位政府职能,科学设置机构,严格控制编制,提高决策水平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努力降低运行成本等。  相似文献   

3.
"网络问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它的价值在于催生了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创新性思维;其实质在于着力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其关键在于问政于民众和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切实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4.
党要执掌好政权,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关系;作为执政党需要更好地运用和谐哲学来执好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是党执掌好政权的基本遵循、原则和方式;以最低的执政成本取得最大的执政成效应成为执政党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创新,而依法执政的推进必须以新的执政理念作基础,因此,培养与依法执政相适应的新理念就成了推进依法执政的迫切要求。这些新理念包含了依法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利于保证和实现党的领导的理念;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根本保证的理念;是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社会最佳执政方式的理念;是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季建林 《理论探索》2007,(1):116-119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两者的结合性质和方式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执政党的执政成本对效率与公平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就成为执政成本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体制与执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确立和增强改革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坚定性、自觉性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角度分析,党的执政体制的科学、合理性程度是制约、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枢机所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把党的执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纳入视野,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世纪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合法性的时代诉求。以合法性的视角看待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必要对执政方式与执政合法性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对传统执政方式合法性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在新时期执政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把握执政方位与掌握执政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春 《理论探讨》2005,(5):133-134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执政方位与党的执政方略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党的执政方位既有国际国内的“方位”,也有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方位。党的执政方位决定党的执政方略。只有准确地把握党所处的执政方位,才能更好地了解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执政方略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琢 《求知》2007,(10):6-7
把依法执政确定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对我们党自建国以来执政理论与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保证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We study voting rules with respect to how they allow or limit a majority from dominating minorities: whether a voting rule makes a majority powerful and whether minorities can veto the candidates they do not prefer. For a given voting rule, the minimal share of voters that guarantees a victory to one of the majority’s most preferred candidates is the measure of majority power; and the minimal share of voters that allows the minority to veto each of their least preferred candidates is the measure of veto power. We find tight bounds on such minimal shares for voting rules that are popular in the literature and used in real elections. We order the rules according to majority power and veto power. Instant-runoff voting has both the highest majority power and the highest veto power; plurality rule has the lowest. In general, the greater is the majority power of a voting rule, the greater its veto power. The three exceptions are: voting with proportional veto power, Black’s rule and Borda’s rule, which have relatively weak majority power and strong veto power, thus providing minority protection. Our results can shed light on how voting rules provide different incentives for voter participation and candidate nomination.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法律监督制度的起步时间不长,但在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上,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监督制度.我国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依据是人民主权学说和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能分工;监督的功能既包括制约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又包括维护和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监督的主体既包括普通的人民法院,又包括人民检察院;监督的范围主要是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些方面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区别.受制于其国情和统治者的需要的西方国家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制度是不能照抄照搬的;但对其有益的、符合国家权力运行规律的、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的部分,我国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estern democracies will have to renegotiate their co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intelligence agencies. This follows from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recent events surround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Gulf War.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pies and the public affairs function in a world of failed and failing states and concludes that, however uncomfortable, public affairs should not deny its relationship to power. Copyright © 2003 Henry Stewart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Howard L. Kaye 《Society》2007,44(4):36-37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