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鉴于"公民"的特性和"道德"的功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确立公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以道德建设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措施。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有助于增进多民族国家内部成员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公民形成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道德选择并自觉上升成公民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地区的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命线。在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贯穿国家认同教育,从强化共同历史记忆、培育道德价值观、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家主权教育四个维度出发,帮助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是实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徐则平 《人民论坛》2014,(14):32-3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教育在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项重要职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保持国家民族特性,应对日益严重的"西化"危机,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儒家伦理"课程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在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伦理"课程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精神,新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采取多项措施,扎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抓好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协助自治区党委开好全区民族工作会议,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二是建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组织编写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材料,推广阿克苏地区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在全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统战资讯     
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近年来,受三股势力影响,个别地方出现了民族认同强而国家认同弱的不正常倾向。针对三股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卑劣行径,必须采取  相似文献   

10.
刘勋昌 《前沿》2010,(6):188-190
加强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在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大团结观念深入人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民族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国家民族政策教育、国家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跨界民族既是潜在的的解构性力量,也是现实的整合性力量。跨界民族的特殊性导致了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的特殊性,加强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对于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红 《思想战线》2015,41(1):39
在民族主义浪潮强势复兴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与此同时,民族认同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因素及文化认同构成了民族认同各个层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民族国家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尤其离不开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价值观建设,认同教育是基础,在此过程中,政治精英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还应当营造有利于价值观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6,(5):9-12
正多层次把握民族团结教育今日民族:学校作为云南省级的民族中学,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和亮点吗?马永文:云南民族成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也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体来看,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杨敏 《前沿》2013,(6):95-96
民族团结教育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城市化背景下,多民族地区的各个城市社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教育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基本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政治认同,保证国家安全;坚定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坚定文化认同,贡献中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周健 《桂海论丛》2010,26(6):8-12
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所在。当前,对广西开展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迫切、更高的要求,广西要在坚持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特色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不足,在开展"六五"普法时,大力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结合实际,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贯穿于妇联各项工作之中,以“巾帼民族团结工程”为主要载体,在各级妇联组织和各族妇女中层层签订《民族团结公约》,实施“民族团结手牵手、扶贫帮困一对一”行动,深入开展“四个认同”(即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8.
博爱县有少数民族群众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占焦作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0%。近年来,县委扎扎实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民族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回汉民族和睦相处、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提高全民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博爱县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全民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分管民族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向全县各族群众发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电视讲话,并在县城主要路段展出宣传版面、设立政策咨询台,在各民族村街及周边的汉族村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民族…  相似文献   

19.
<正> 1982年至今,我区连续28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每年抓五月,以五月促全年,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五个互相"蔚成风气,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平等互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逐步繁荣、壮大的。各民族之所以能够齐心协力、共创盛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民族团结。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已难适应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及民族地区的相关需求,亟需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重视民族团结心理教育、强调民族团结教育的技巧性与艺术性、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等来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